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创新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860
■卢长瑜/山西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追求幸福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原理,目的是突破有限的生活境遇,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缺。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担当,是创造幸福中国的新生力量,人们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成才问题,但是伴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当代大学生被困惑于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之间,对于幸福的认知存在根本的偏差,无法真正感知到幸福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创新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就成为了当今时代大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幸福教育的概述

幸福指的是人的需求在得到满足之后,所产生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带有非常浓重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因此幸福从来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人来的思想史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幸福的定义都做出了自己的阐述,虽然千人千词,但也在互相吸收、融合与重构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幸福的局部真理。幸福的本质是一种主观性的心理体验,随着人迫切合理需求的满足而产生,主观成就感越强,幸福感就越强;幸福的核心力量是道德,因此获得幸福的途径必须正当,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无愧于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福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等态度的系统观念。幸福观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人们的自身条件不同,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养、职业环境等各不相同,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也千人千面,对于幸福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作为人类的精神支柱,幸福观的形成对人生的方向与道路、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科学高尚的幸福观,能够带领人们正确认识幸福的含义,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获得最大的幸福。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当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缺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数据平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而物质的满足也在极大意义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都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幸福观。其次,是当代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正确幸福观培养的缺失,一方面是幸福教育核心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另一方面是高校幸福教育体系的不够完善,课程安排和实践活动较少,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被忽视和淡忘。再次,是家庭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缺失,作为学生心灵的避风港,家庭是学生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代的社会中,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能够通过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来给予其幸福,忽视了对孩子幸福感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了对其精神上的关爱,导致孩子在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偏差与缺失,非常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大学生自身对于幸福的感知与领悟,在当代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减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面对众多的物质诱惑,容易在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上出现偏差,从而无法形成积极稳定的幸福观。

三、创新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社会环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幸福观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人品道德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创新大学生幸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环境,向大学生传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以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改善高效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结合大学生的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设专门的课程,最大程度增加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率,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观,在追求金钱和自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奉献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

(二)利用家庭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事业的三大支柱。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家庭教育被忽视,家长和教师一味注重学生智力的发育,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然而,在大学生的幸福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孩子的幸福观多半是受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同时,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加强孩子的精神意志和责任意识,让孩子明白幸福是在分享和奉献中创造出来的,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其次,家长需要以尊重、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并以艺术性、生活化的教育手段,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孩子幸福观的培养构建一个框架。最后,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自身的行为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进行具体的展示,让孩子在模仿家长言行举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同时也能够与孩子达成更多的共识,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进一步促进孩子正确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

(三)加强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的影响都是外在的,只有人内心转变才是本质的。在创新大学生幸福教育实践策略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对幸福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道德培养促进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发展,而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需要为学生制定系统性的教学安排,帮助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形成完整的认知,并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在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完善大学生的幸福观。其次,要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大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此外,还要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成对幸福的体验与传递,同时加深对幸福真谛的理解与感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综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高校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等创新手段,对大学生的幸福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