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工作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中学教学的骨干教师和其他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确保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学课程教育目标,要求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育,而创新能力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展开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更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硕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
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主体的硕士研究生,是 21 世纪国家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担负着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重任,而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行为的根本驱动力,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中对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成为重要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基础,能够自主完成学科相关知识的探索分析。同时,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借助创新能力展开对中学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以此作为教育硕士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研究生本身对于创新能力的认同感、重视程度较高。(二)硕士研究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力不足
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够完全依靠学生本人,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需要通过开展实验实训活动、科学研究项目,完成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探索,最终形成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论文成果。但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硕士教育管理体制,各大高校都奉行“严进宽出”,即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学生的考核不够严格。甚至存在毕业论文只需要导师同意即可通过,取得毕业证书。因此在如此的教育环境的驱使下,学生展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的驱动力不足。二、教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生源质量
在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现有的招生来源中,教育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学校本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二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收的外校学生。赤峰学院2019级教育硕士共招收5名学生,均为调剂生,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对此,在展开教育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对于专业课程内容的积极探索性不高。(二)导师队伍结构
赤峰学院教育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对教育硕士进行培养,导师聘任需符合聘任要求,在师德、学术方面要求详尽。导师全程参与教育硕士的培养,制定学生个人培养计划、承担教学工作、参与课题研究及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个环节。所以导师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课程与教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为主要环节。通过对赤峰学院学科教学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可知,学位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第1、2学期,涉及课程门数16门,其中专业课程是根据对同类院校、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最终确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为教育硕士提供了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基础知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影响。在教育硕士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三、教育硕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教育硕士培养相关管理制度
第一,要求完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针对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学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匀所带来的学生调剂,学生生源素质较差的情况要求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如,为研究生的调剂政策提供相应的限制性条例,确保从一些跨专业调剂过去的学生能够拥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第二,要求完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制度。传统”严进宽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大大不利于调动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此要求能够制定系统化的研究生考核制度,确保学生在两年或是三年的学习中都能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学科教学创新知识的学习。更要求完善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学生的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而非是含混过关。第三,要求能够完善导师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让导师所展开的教学指导工作是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角度出发的,而非是将研究生当作是普通的劳动力,让学生都能够基于个性化需求和爱好兴趣参与到各种物理科研项目的中,培养创新能力。(二)优化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一,增加 “第二课堂”数量,提高“第二课堂”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多的是借助第二课堂,如,学术讲座、实习实训环节等。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求能够增加此环节的数量,提高学术讲座等的内容质量,定期开展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活动,聘请优秀中学一线物理教师、高校教师展开学术活动,向研究生介绍最前沿的物理学科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调动研究生之间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举办学术沙龙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的学术氛围,引导一个大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展开头脑风暴,促进研究生学识的增长,加强全面交流,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第二,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利意识。研究生教育活动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活动,在国家政策等的支持下,教育硕士培养团队拥有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导师也拥有一批科研成果,研究生队伍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科研成果。当前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专利保护意识,做好专利申请,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进步作出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研究生展开专利创新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通过调查可知,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存在调剂、研究生入学基础差的实际问题,导致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不佳。而归根究底这一现象受到高校物理专业教育硕士导师结构、课程教学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求能够对症下药。首先要能完善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核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能够对物理专业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实现教育硕士的专业课程的优化创新,在课程教学中导入必要的创新性内容,创新实践机会;最后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专利保护的意识,展开对在校科学研究的探索和保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