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学的标准概述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1]。由于翻译的过程至少要涉及两种语言、跨越两种文化,所以翻译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求译者不仅能熟练运用原语和译语,还要熟悉原语和译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唯有如此,方能用译语准确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和文体风格[2]。由于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学者们对翻译标准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在我国,最为人们熟知的翻译标准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来的“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信”即译文要忠于原文,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达”即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要通顺明白;“雅”即译文选用的词语要得体,简明优雅。此外,林语堂以现代汉语学与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三条标准[3],这和严复的“信、达、雅”有异曲同工之处;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强调翻译要注重意译而不是直译;钱钟书认为翻译要做到“化境”,即译语在内容、风格、神韵方面都等同于原语,这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还有近年来的“信达切”及“正确、通顺、得体”等。纵观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翻译标准,似乎都离不开“信、达、雅”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标准,再加之“信达雅”三字读起来琅琅上口,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以至于提到翻译学和翻译标准,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信、达、雅”。
二、手语翻译的标准剖析
手语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是在健听人之间将两种有声语言用口头的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转换,而主要是在听人和聋人之间将手语与有声语言进行转换[4]。常见的手语翻译方式有两种:口语手译和手语口译。两种翻译方式都是在聋人和听人之间进行,前者是指将听人的口语用手语传达给聋人;后者指将聋人的手语用口头语言传达给听人。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不同的翻译外现形式,这两种翻译方式在要求上有细微的差别,可综合为:信、达、雅(美)。(1)“信”即忠实翻译,不能以任何理由私自篡改、歪曲讲话人的意思。这一标准是任何一种翻译都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在手语翻译过程中,手语翻译员要准确无误的将有声语言用手语传达给聋人,同时也要将聋人的手语用翻译成口语传达给健听人,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2)达。“达”即翻译过程中语句顺畅、意思完整。这一要求在不同方向的翻译中,根据翻译所服务的对象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口语手译中,翻译者应根据聋人群体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用易于被聋人接受的语言方式来传达,如讲话者说“消防员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火扑灭了”这句话,翻译成手语最为直观、易懂的句子形式是“消防员/努力/3小时,火/灭”。在口语手译的过程中,要注意翻译者肢体语言、表情的辅助作用,它们传达的是讲话人的情绪和情感。
在手语口译中,同样要顾及聋人和听人两个群体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如聋人手语“我/努力/久,考试/失败”这句话,聋人在打手语时,必定会配合难过、遗憾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所以,手语翻译员在转述成口语的时候,必须在言语间把聋人难过、遗憾的情绪表现出来,可以用语言润色为“我努力了这么久,考试还是失败了”。因为在聋人的语言中,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和手语的速度配合在一起,表达着说话人的喜怒哀乐。
(3)“雅(美)” 是手口互译中不同方向、同一性质的要求。“美”这一标准体现在口语手译中,在这一翻译过程中,翻译员外现的形式是手语,手语作为一种视觉性语言,美观很重要。美观不仅是手语本身,也包括翻译员自身衣着、体态等外现的元素,因为无论观众是否懂手语,这些美观的外现因素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雅”这一标准体现在手语口译中,在这一翻译过程中,翻译员需要将手语按照口语的习惯及语法特征表现出来,这一外现形式需要翻译者既能准确无误的传达意思,又能及时、合理的组织好语言。
综上所述,口语手译中,翻译的标准可概括为“信、达、美”;手语口译(笔译)中,应概括为“信、达、雅”。
三、手语翻译员达到翻译标准的路径分析
翻译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若要达到“信达雅(美)”这一标准,以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1)扎实的手语基础。手语翻译过程中,手语的熟练程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扎实的手语基础要求手语翻译员必须熟练掌握每一个事物的手语表达,进而达到熟练表述句子和段落,最后达到同步传译。这一过程中,手语词汇的积累是第一步,也是较为枯燥的一步,相当于英语学习中背单词这一环节。
在打好手语基础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降低枯燥程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极为重要。在多年的学习、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初学者借鉴:第一,组词造句,翻译兴趣。“组词造句”即学会单个手势词汇以后,尝试用它组词造句来练习。如在学会“书”这一手势后,可以以“英语书”、“课外书”之类的组词方式巩固、拓展所学词汇;再如学习“国家”这一手势后,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之类的句子来练习。这一过程的学习既有有意注意,也有无意注意,两者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翻译兴趣”即有一定的手语积累之后,可以尝试翻译自己喜欢的文字,如歌曲或某段文字、某段演讲,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手语之美。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不宜选择诗歌来翻译,因为诗歌的语言较为抽象,且追求音律美,初学者对此类翻译的处理难以掌控。第二,把自己当做聋人。即学习者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选择不说话,尽量使用手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选择和聋人朋友相处,增加手语交流的机会和使用手语的兴趣。
(2)较高的文化修养。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反映在手语翻译中,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转换和输出。
语言的转换和输出是一个统一体,转换在前,输出在后。如口语手译中,讲话人的口语内容如果涉及到古诗、典故,翻译员首先要把这些语言在脑子里经过加工、处理,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聋人群体的文化特征,转换成易于被聋人接受的手语输出出来。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为例,手语直译无法让聋人理解这句话,可意译为“年轻时多鼓励自己努力,因为时间不等人”。这一语言“转换——输出”的过程首先要求翻译员能透彻理解古诗的含义,其次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累和手语熟练程度,迅速在脑子里加工、组织好新的语言输出方式。这一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也是考验翻译员综合素质的过程。在另一方向的手语口译中,聋人的手语有时是形象、直观的自然手语,如“进房间/左边/沙发/书桌,右边/书柜/2”这一系列表示空间位置的手势,给人呈现的是一种“画面感”,翻译员要依照汉语的语法特点和习惯,转换为“房间左边是沙发和书桌,右边是两个书柜”这样易于被听人接受的句子。这一过程同样是考验翻译者文化素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3)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不断深化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直接经验的唯一途径。手语翻译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把握好翻译中的每一处细节,处理好每一个翻译难点儿,如典故的翻译、抽象词汇的处理、专业词汇的处理、和主讲人的配合等等,进而做到“熟能生巧”。
综上所述,手语翻译若要达到翻译学标准下的“信、达、雅(美)”,必须具备扎实的手语基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三者缺一不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