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在“一县一品,一村一品”总方针的带领下,92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6个贫困县相继摘帽。金融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齐头并进,文化脱贫打造地域特色,成为扶贫工作亮点。民权县、睢县、虞城县三县下辖乡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也汇集着革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独有的地区特色,以文促经是商丘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之一。因此本文以具体乡村为案例,从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建设的可行性措施、对乡村建设的意义三个角度出发,挖掘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分析商丘市文化建设经验,关注乡愁情怀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助力物质与精神层面决胜脱贫攻坚。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传统技艺产业与文化旅游是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核,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乡村品牌,既实现文化资源传承,又丰富百姓创收途径。目前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生活化、情怀性的亲民特征,扶业、扶智、扶志相结合,以百姓幸福感激发持久经济活力。(一)传统技艺产业的活态传承
民权县王公庄村是商丘市最早建立的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之一,有“中国画虎第一村”的美誉,工笔画虎是其支柱产业。在脱贫过程中其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利用途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以工作室形式带动培训。王公庄村多为父子、夫妻画家,画虎培训从很早开始,知名画家开设的画室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拓展文化影响力,当地与美术学校合作,将采风学习纳入产业片区,形成互惠模式。其次创新展出方式,激发多角度文化魅力。王公庄村不断创新销售方式,在文化脱贫初期,王公庄村主要依托博览会、画店等实体经济直接销售文化成果,目前该村采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直播作画,将文化过程纳入传承体系,不仅可以拓宽市场,并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艺,获得信赖与喜爱。最后品牌优先,工艺品种类日趋完善。所谓“活态”,也体现为形式多元化。当地发展画虎产业不仅依靠大幅作品,更创新性地开发小型虎头绘画礼物、手工虎饰衣物等,利用民间匠人打造地区特色。特色文化产业将当地的文化传统转化为工艺品等具体产品和服务,形成精准扶贫模式,贫困人口可以从事第三产业,当地可以留住一定劳动力,提高青春活力,缓解以老人儿童为主的乡村“空心化”现象。商丘市虞城县刘楼村同样依托“民间杂技”文化传统,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成立演艺公司丰富演出形式,从而建立特色品牌,实现老本行新收益。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百花齐放
文化旅游是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商丘市乡村文化旅游主要可以集中在三方面: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文化游、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游,以名人地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具体的发展路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文化旅游带动遗产保护,加快乡村建设。商丘市虞城县老赵楼村、民权县葛庄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建立掩护村、地道战遗址博物馆,修建红色文化主题公园,以“党建+旅游”为主要特色,一方面带动旅游者与当地村民共同获益,村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挖掘当地革命历史,加强精神信念引领,提升村民自豪感与凝聚力。其次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改善,创建美丽乡村。商丘市文化脱贫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并进,民权县赵洪坡村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建立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民俗博物馆,打造庭院经济,仿古建筑。任庄村等新建文化艺术中心、景观长廊,实现绿色发展。再次文化旅游带动产业联动,将创意、科技、故事等要素进行转换。周边村民从事纪念品、农家乐、书屋等产业,文化旅游实现“以点带面”辐射作用。最后名人故里带动特色小镇建设,商丘市虞城县是造字鼻祖仓颉、造酒鼻祖杜康、汤药、教育、烹饪鼻祖伊尹等五祖文化起源地,历史文化游诞生于村民之中,熟悉程度高、情感联结密,文产、文创、文旅三者并重,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小镇,继承忠孝勇义的商丘精神。
(三)公共文化设施齐全,乡村风貌改善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商丘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将精神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过程。基础设施方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健身器械、乡村博物馆等做到全覆盖;文化活动方面,各县下辖村庄举办乡村春晚,组织村民排练节目,定期举行饺子宴;乡风乡俗上,各地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确定地区特色,如睢县梁庄村建设“法治文化”,依托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李窑村打造豫东孝心第一村,以“孝文化”为品牌,连续二十五年举办孝道文化节。在“文明商丘”与“商丘好人”总体风尚的引领下,各地举办精神文明评选活动,如好公婆、好儿媳,五星家庭等,并创新性地与爱心超市相结合,以“星”易物,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减轻百姓经济负担。由此可见商丘市公共文化事业物质基础与精神引领并重,为脱贫攻坚助力,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乡愁中的生活化与情怀性
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以经济利益为主向保留乡愁情怀转变,文化扶贫的真正意义在于“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将文化真正融入百姓日常,带动不同阶层参与,各有所得、各有所享,切实提高当地人民幸福感,让乡村在脱贫过程中充满烟火气。商丘市以睢县土楼村为样本,当地建立了以工笔画和手写春联为主体的工艺文化产业,衍生不同特色文化院落,部分老年人在“土楼农民工笔画室”学习工笔画,部分青年人开设乡村酒吧以及手绘坊,创作“土楼之歌”,目前该村逐渐发展手写春联等刚需文化产品,突出唯一性,参与性的特征。乡愁是社会生产力,不是为了追求商品化,土楼村发展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为大众服务,人人都有收入、村民凝聚力显著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现“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的转变。村民参与性与内生动力是避免“返贫”的关键,以土楼村为代表的部分商丘乡村真正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结合、产业与乡愁结合,带动全村人齐心协力,形成文化脱贫新模式,不离文化之核,精神之源。二、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城市反哺,古城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
商丘市历史悠久,中心城区依托古城文化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形成知名品牌。在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当地应着力打造城乡文化共同体,形成区域优势,发挥古城文化反哺作用,提升资源整合度,让游客可以观赏到更多风景,提高旅游价值。以民权县、睢县、虞城县为代表的周边县乡,利用商丘市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应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模式,将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黄河文明游、农耕文化游等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打造旅游线路,形成完整体系,不仅能够丰富文化内涵,也能实现基础设施、饮食住宿等资源共享。城市反哺农村,使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形成地域集合驱动,打造中原文化旅游品牌。(二)文化科技成为主要发展动力
近年来文化产业建设离不开数字媒体、动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商丘市文化资源丰富,但还有一部分文化遗产没有纳编在册,保护力度欠缺。因此在资源普查方面有关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建立物质遗产及非遗数据库,乡镇县市及时更新传统技艺保护名录,从源头借助科技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在文化宣传方面目前各县乡主要通过媒体报道提高知名度,未来可以开设官方微博微信、拍摄乡村变化纪录片,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形式,让更多人在网络平台了解商丘特色文化资源,见证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生态、科技的“智慧”服务应成为商丘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手段。此外商丘市应利用数字科技点亮夜间、激活全新演艺形式。以沉浸式体验为代表的灵活展现方式能够丰富百姓的夜间生活,彰显木兰祠、伊尹祠等地标建筑别样的文化魅力。同时商丘市应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科技结合,在红色遗址纪念馆或地区博物馆实现数字互动,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环境,通过VR、微信小程序增强交互体验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培养基层文化人才
商丘市乡村在进行文化脱贫过程中,应大力支持民间艺人以及文化人才发展,多元社会力量集思广益,推动创新发展。王公庄村目前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形成合作关系,土楼村是商丘学院的校外实践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各地应加强与高校联系,邀请相关老师参加“德育讲堂”活动,艺术人才定期提供理论实践指导。高校应充分发挥平台以及知识优势,拓展文创产品设计,以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为代表形成一对一定点帮扶模式,借助官方途径讲乡村故事,促文化宣传,带文化产品。在其他社会力量方面,领导部门应加大对文化辅导和文化管理人员培养,基层文化人才源于百姓,最终惠及百姓。土楼村、刘楼村等传统工艺乡村应系统组织民间文化传习活动,重视名人骨干带动作用,将民间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化成果或活动,让文化融入生活,调动内部人才主动性,匠人精神实现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乡愁情怀的物质寄托。
(四)避免“文化空谈”,加强对外交流
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商丘市各地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过分注重表层文化,借景观以及实体建筑空谈文化,出现旅游形式单一、印象不深刻的问题。因此商丘市县乡发展应以“文”为本,挖掘文化故事、文化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如红色革命村背后“舍小家为大家”的内涵、木兰文化忠孝勇义的精神,民俗村“状元舍官还乡”不慕权贵的美好品质。这些文化内核熔铸各地独有的灵魂,构成商丘精神的一部分。文化脱贫避免文化空谈,将内涵与再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区别于其他产业脱贫的特色,实现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从心理上避免“返贫”出现。目前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应该努力加强周边县乡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依托商丘市华商文化节、木兰国际学术研讨会、庄子寻根文化节等活动拓宽国内国际影响力。开展合作一方面能够形成文化互助机制,吸引外资加速地区公共文化与产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推动文化研究横向与纵向发展,打破现有文化发展僵局,将创新点纳入文化建设,对我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三、文化产业对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改善生态环境,助推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河南省新增文化产业特色乡村20个,浓郁的文化氛围带动乡村规划改进。家家户户发展庭院经济,邀请专业美术老师按照风格特色设计门牌标语。商丘市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助力村容整洁,虞城县韦店集村在保护名人故居基础上开展“十里画廊”污水河道治理工作,民权县任庄村以黄河文化为本,打造万亩荷塘,提高农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不仅拓宽农民增收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二产业创新发展。在农业方面,文旅节日往往依据当地特色种植业确定,商丘市各地举办“梨花节、槐花节……”,激发农业观赏价值。此外乡村文化旅游最大的特色是回归田园,因此农产品采摘成为各地延伸旅游项目。在第二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吸引企业入驻投资,如虞城县“木兰”品牌,产业集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
(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加速新农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联系乡愁的重要作用。传统建筑的功能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内生于村民之间的特点使其具有自然性与亲切性。商丘市乡村普遍建立民俗博物馆,村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能够保存乡土情怀,以商文化为主脉,集合古城文化、火文化、圣人文化、根亲文化等元素。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旅游,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促进“新农民”思想观念的形成。文化底蕴提升农民素养与科学文化水平,使不同年龄的人们有一技之长,自身能力有所提高,为文化产业创新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孝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下,商丘市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乡、县、市三级联动组织“商丘好人”评选活动,发挥道德模范带头作用,从文化能力与精神角度实现双向互动。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惠民工程的推行是文化脱贫的重要方面,为加速新农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扶业扶智扶志,激发脱贫主动性
依托特色文化产业差异化、特色化、稀缺性的特点,商丘市各地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偏好,能最大限度保持市场吸引力,所辖六县“一县一业”,发挥“多彩商丘”文明魅力。文化产业一方面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来有形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能够真正激发百姓主动性,摆脱头脑中的贫困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文化产业带来的内生动力助推商丘市乡村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百姓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与现代化建设中,商丘市许多乡村已经形成“党建+文化”形式,文化力量产生延续性深远影响,实现扶业扶智扶志的结合功效。目前全国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突破创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特色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成为脱贫的重要途径。以民权县、虞城县、睢县为代表的商丘市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出地域特色鲜明、乡愁情怀浓厚、传统创新结合的特点,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商丘市将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科技、文化人才的力量,进一步拓宽城乡文化发展空间,努力实现公共文化供求平衡,以开放多元的发展方式,打造文化名片。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一方面实现文化传承与再生,寄托乡土情怀与特色;另一方面增添商丘市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等多角度进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携手共赢。商丘市文化产业发展既有传承保留又有突破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长久动力,对延续中原文化、商丘精神、乡村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