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八年十月,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野外考古,正式拉开了序幕。通过大量的发掘,随着这些三千年前的祭祀坑、车马坑、宫殿基址,以及大规模的王室墓葬群的出现,一个淹没已久的王朝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汉字与这地下王朝一起,跃出了厚厚的黄土。
甲骨文之前,有一段漫长的岁月被后人遗忘,有人称它为文字的史前阶段,或初文阶段。一九六九年,在宁夏贺兰县,人们意外发现了太山里的惊人景象,在山石上刻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图形,在上百米的山上罗列着各种各样的人面像。这些岩画的发现,曾引起国内外轰动,而更为激烈的讨论发生在文字起源的领域。已发现岩画的符号表明,它的结构与汉字非常相似,在八千余幅岩画中发现了一千五百个符号,这么多的符号都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不是文字?至今仍是个谜。如果是,它将把汉字的起源推前数千年。
世界文字的起源,多数与图画密切相关。甲骨文中的“日”,早期画一个圆加一点,古埃及是画了一个圆。共同的取向都是自然界中人类最熟悉的一些事物。
“我的图画使我成为神明,请听我的鼓声我的歌声,我坐在她的身边隐去身形,我们手臂相连,如同一人。即使她在一个孤岛,即使她在另一个世界,我的歌声也能传到她的心中,我可爱的新春的紫罗兰。”这是一首用文字画表示的恋。用来通信和备忘的图像,学者称之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世界上很多学者认为,将图画用于传递信息是文字的源头。
纵观我国文字发展史,伴随甲骨文应运而生的古老文字之一,堪称为中国最雍容华贵,融金属为一体的文字,即金文。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上古时期,鼎与鼎文化就被披上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传说黄帝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从此用巨鼎镇住了中原的气脉,镇住了九州八方,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人权力的神器,尤其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青铜器,重达八百七十五公斤,被列为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但又为什么在青铜器上铸字呢?历史渐行渐远,已成为千古之谜。
迄今,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一万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篇什多达万余,据容庚《金文篇》载,金文单字达三千七百多个,已被辨释的文字也有两千四百多个。
古人总是在历史长河的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一些端倪。一九七六年三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利簋”,它的出土记录了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的确切时间,成为这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的传世文献,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利簋”全文共有三十二个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第八天在一个叫“阑”的地方赐给右史“利”一些青铜铸造了这件器物,记录了伐商时辰,与《逸周书》及《尚书》中描写的完全吻合,肯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
早在公元一七九三年九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前来觐见清朝皇帝——乾隆。
这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古老的中华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最新科技发明的礼品五百九十件,使团成员由科学家、测绘员、医生等一百三十五人,以及六百五十名官兵和水手组成,而其中略通中文的只有一人,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不超过一百人。
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形体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不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使我们成为我们,使汉族成为汉族,汉字使中华成为中华。
一九九八年,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法国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一定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不是油画家。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汉字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笔画交错的形象所打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