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网络教学改革方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464
■马 东/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一、前言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人才通识教育也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这是他们今后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升级对传统讲授制教学的挑战不断加剧、新社会热点的不断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体现的不断增加,使得要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不断跟进时代潮流越来越困难。

  《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课程是高校学生通识教育的基础课,它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教学不仅要注重网络平台是否符合教学目的、而且要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社会现象和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此外,对于本课程的许多理论,学生需要进行实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实践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激励之下,充分发挥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课程教学以及网络社会教学过程之中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教师在对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进行互联网化的过程之中要克服种种局限和困难,这其中包括:时间不够、财务问题、缺乏培训。这提示相关负责人应该积极推动高校教育人才的互联网培训,同时加强校园互联网设施的建设,为学生的网络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环境。

二、当前互联网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网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社会分析、社会话题议程设计、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现在网络社会现象的理解,验证课堂教学理论。目前,许多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一)网络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教学主要是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理论展开的,设置适当的网络教学项目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网络教学依赖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强,形式松散。因此,许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尽管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获得高分,但对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尤其是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说明,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能力建设的时代,传统的网络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二)网络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课程的实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在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手段进行网络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自始至终,学生很少独立思考,甚至问不出原因,所以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造力。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和创新传统的网络教学方法势在必行[2]。

  因此,如何整合和优化网络教学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网络教学项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搭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网络教学模式,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互联网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校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是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笔者从事《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经验,以及对于当代互联网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发展历史的体会来看,我认为,网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由于学生本性存在各种主观因素,更多的是传统大学教育更加重视讲授,而当代互联网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互动和共享,教与学之间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们更多地进行身份转换,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才能将课程的互联网化做好。在我看来,《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实践教学首先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3]。

(一)优化和完善网络教学内容

首先,要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网络教学项目的设计,对传统网络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设计性网络教学和综合性网络教学。另外,对网络教学项目进行分类评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程度进行学习,即个性化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课程都是按照分层网络模式进行教学的,网络教学项目也按照分层网络体系结构进行设置。

(二)基于软件和平台构建教学方案

可以在教室和校园网现有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基于软件和平台的网络教学和理论教学方案,并将基于软件和平台的方案与其他学科教学方案相结合,构建新的多学科融合网络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网络教学和多学科合作研究[4]。

  微型课程可以说是网络教学先驱者们智慧之火的结晶。微型课程具有学习时间短小但是信息量密集、教学方法依附于互联网大背景下更具有变化性、同时也具备互联网普及化之后形成的网络社会信息容易扩散和传播的特点。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微型课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接触传统教科书学习的学生相比,接触微型课程的学生认知时间更短,认知准确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微型课程提高了认知效率,平均提高了157.51%。而在高认知阶段,微课程组的认知效率提高更为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兴起以及城市化对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同时移动上网设备的全面普及化,导致了中国的网民群体不断扩大。目前对于进行网络教学的平台很多,比如用户基数很大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群体占大多数的qq空间以及各大互联网论坛等都是能够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的好去处;不仅如此,由于2020年线上教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官方的比如中国大学MOOC上就聚集了一大批双一流大学的公共课程……综上,要创造一个好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以及网络教学的方案的所有客观因素都齐备了,而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最适合本校的软件和平台进行互联网教学模式。

(三)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改革传统《近代史纲要》网络的实践教学方法如下:

  分组教学法。对于某些网络教学,特别是涉及各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素和频繁的小组间讨论的教学环节,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设定讨论题目,学生们通过自愿原则进行抱团组队,选择自己组内一致比较感兴趣的社会网络试验的课题进行研究,其中小组之内可以自由推选出对此次讨论内容进行负责的组长,由组长对课题进展以及分工还有汇报部分进行负责。这种方法一方面解决了课程时间不够学生单独汇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5]。

  案例教学法。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每一个网络教学小组项目都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该方法能增强学生对操作和方法的认知,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此外,在一些网络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分组教学和互动式讨论的方法。对于与课程理论内容相关的知识,我采用网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查找信息,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背后的国际政治风云和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运动的成果背后的国际政治大环境等,找到答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体验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四、结语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探讨了大学教师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局限及相关障碍。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教师将互联网用于非教学目的,导致网络教学内容陈旧,浪费教学资源;他们需要在教育中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教学和教学培训。由于以下原因,教师在使用互联网方面面临困难:时间不够、财务问题、缺乏培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应该参与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数字化和网络化对持续培训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考虑到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使用者,他应该在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对相关负责人的建议总结如下:在教师层面上,应该使教师认识到网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教学目的建立互联网使用指南、培训教师使用互联网,搜索,分享和交流经验、深入推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改革;同时在增强高校硬件水平方面,应该方便教师上网,特别是在偏远地区、为学校提供专门宽带连接、对教师进行著作权和著作权的培训、鼓励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教师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最后,教师必须有能力开发新的资源,利用他人的资源,改造现有资源,使之适应自己的用途[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