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和接受,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走出国门,成为推广汉语学习、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因此,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已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1]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如何合理解决在国外任教遇到的各种文化适应问题?在跨文化交往中,如何了解和遵守不同文化的交际礼仪?以上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
(一)见面寒暄
人们见面时的寒暄是十分重要的交际礼仪,寒暄通常包括互致问候和自我介绍等。通过问候和自我介绍,人们可以形成对彼此的初步印象,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寒暄的内容最能够体现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见面经常询问对方的三个问题通常是:“上哪儿去?”“去哪儿啦?”“您吃了吗?”这样的问题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来通常是很不合乎礼仪的,常常会引起他们的误解,让他们认为中国人喜欢了解和干涉别人的生活,从而对提问者产生不好的印象。对于这类问题,他们心中潜在的答案很可能是“Whether I have had dinner or no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我吃没吃饭与你无关!)西方人常喜欢谈论的通常是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天气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日本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天气,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日本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等与天气密切相关的劳动生产,所以他们十分关心天气的变化,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外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在赴任国与他人交往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二)称赞语
称赞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言语行为,中外称赞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称赞语的语言形式以及称赞的内容和对象方面。称赞语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Manes与Wolfson(1981)[2]在调查中发现,85%的英语称赞语采用如下句式:
(1)NP+is/look+Adj.
例:You look so beautiful in this red sweater!(你穿着红色毛衣看起来好美啊!)
(2)I+like/love+NP
例:I really like your bicycle.(我真的很喜欢你的自行车。)
(3)Pron.+is+Adj.+NP
例:This is a wonderful story.(这个故事真好。)
而汉语称赞语中则较少使用句式(2),原因是“我喜欢你的……”这种表达容易让对方引起误解,会让人觉得其中隐含的意义是“我喜欢你的……,能把它给我吗?”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赴任国民众的语言习惯和交际礼仪,尽量减少因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尴尬和误解。
称赞的内容和对象也常因各国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人不太喜欢当面评论别人的仪容仪表,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内涵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紧密关系。而美国人却经常评价别人的穿着打扮,因为穿着打扮常常是人们刻意而为之,而且是不断变化的。这体现了美国人重视新鲜事物和不断追求变化的价值观。但要注意的是,美国人虽然喜欢评价别人的穿着打扮,却不愿意评价别人的外貌特征。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是与生俱来的,往往不能改变。所以当有人当面称赞美国女生长得漂亮的时候,她会感觉意外和尴尬。
对外汉语教师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礼仪规范,培养敏锐的跨文化洞察力,对文化差异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注意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减少跨文化语言交际的障碍和误解。
三、跨文化的非语言交流
(一)服饰着装
对外汉语教师的衣着服饰可以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应穿得端庄、得体。同时,在国外任教时,教师的穿着也要注意“入乡随俗”,这样更容易为任教国学生所接受,也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愉悦和顺畅。日韩等亚洲国家的教师在授课时着装通常比较正式,西服或是套装是普遍的选择,这样既能较好的体现为人师表的风范,也能彰显师道尊严。美国教师的穿着则相对比较随意,西装、休闲装甚至是牛仔裤的穿搭反映了美国人追求随意洒脱的性格。在化妆方面,女教师适当化淡妆符合国际礼仪的要求。这样既能表现出个人的自信,也能体现出对同事、学生的重视和尊重,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但是要切忌浓妆艳抹,因为这样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二)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交流能够传递人们内心的想法和对他人的态度。在欧美和阿拉伯等国家,说话时直视对方能够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眼神游离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或是不真诚。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上课回答问题或课后与老师交流时要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尊重。而在东亚各国的文化中,人们尊崇“非礼勿视”的观念。过于频繁的眼神交流或是长时间的注视被认为是不符合交际礼仪的,这样做有威胁或不尊重对方的含义,会带来不适或尴尬的感受。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直视老师会被误认为不服气或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合乎礼仪要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三)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的礼仪在非语言交流中也十分重要,人们经常需要通过身体接触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然而身体接触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身体接触的方式、频率、时机经常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身体接触进行交流很容易产生误解。根据胡文仲(1999)[3]的调查,在国外的中国人最不适应的事情之一就是西方人的拥抱和亲吻礼。西方学者把世界上的文化分为“高接触文化”(如地中海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拉美文化)、“中等接触文化”(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和“低接触文化”(中国、东南亚国家)。由于受到“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和陌生人见面时的身体接触往往仅限于握手,没有其他的身体接触。而在一些国家,人们见面时经常会行贴面礼或是拥抱礼,对外汉语教师到海外任教,一定要注意了解任教国家身体接触方面的文化和礼仪,尽量缩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时沟通,消除误会和隔阂。
四、结语
世界各国的文化多彩缤纷,远离祖国赴外任教的汉语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自己的礼仪素养,做好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