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是全球顶尖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有专家指出,中国大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学生长久以来存在“思辨缺席”现象,认为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1]。由于写作就是运用论据有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写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辨能力。但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向来偏重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穆从军认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缺在思辨的习惯和态度。反映在英语写作中,就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不能抓住主要核心问题;抽象概念加工不深,不善于运用实例、比较和推理等手段论证自己的观点;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论证角度单一[2]。鉴于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现象,本文针对目前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索建立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详细阐述操作规程,用以提高学生写作思辨水平。
一、思辨性写作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依据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细化成两个层次:第一层级的元思辨能力指的是自我调控能力。第二层级的思辨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即思辨技能、思辨标准以及情感特质[3]。写作能力也正是思辨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如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论据的清晰性和相关性;判断文章脉络的逻辑自洽性等。写作思辨能力的训练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以提高学生独立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模式与写作思辨能力的训练的教学目标重合度很高,二者整合势在必行。二、建构主义视角下思辨性写作构念与实施流程
有效实施思辨性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思辨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入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之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会话使每个学生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通过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同伴互评等过程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在更高层次实现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思辨性写作的操作范式可分为五步走:(1)创设情境。在教学框架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置话题。例如,在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可在一定的情境下(如提供一组与当下生活相关联的图片作为启动写作的感性激活素材),与学生共同探讨下节课的写作话题,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材料,抓住材料的深层次观点,基于这些独立的思考,尝试完成主题“微语篇”写作(3-5 句话),该“微语篇”要求学生把质疑材料的方向作为切入点,凝练出作文的核心要点,然后同伴间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为后续写作确立初始框架。
(2)分享交流。在搭建初始框架之后,学生需在课外收集相关材料来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比较、分析,选择出切题的素材。然后整合素材,对上节课末凝练出的“微语篇”进行深入论述。此外可将收集的素材共享至班级微信群的“主题语料库”,进行动态分享交流。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根据新信息的提示,拓展质疑问题的新角度,更深入的挖掘话题隐含的前提或假设,不断追问和质疑话题,甚至是自己原有的观点。其中,筛选和组织有关材料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类似问题的范式,又能同时兼顾学生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思辨能力的训练。
(3)协作探究。 因为自主收集得到的知识并非都是相关、有深度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小组内展开进一步讨论,一方可以借助“微语篇”的框架表述自己对话题的观点,并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论证,另一方则可以对他人或他组分享的观点的说服力、理由的逻辑性,以及例子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质疑并提出意见。思考、分析和质疑他人观点的过程,不仅能发现更多的话题切入点和隐含假设,同时也能锻炼有益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加快了信息的交叉和碰撞,使得学生理解、运用、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意义建构。学生在上述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还需将其进行有机组织并与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需要综合小组讨论的结果,梳理评估出话题真正矛盾之处,完善之前的“微语篇”,然后据此进行立意,构思整体文章框架。同时,把支撑观点的理由略作梳理,选择论证力较强的理由,修改并扩充原有认知结构中论据,使论证的理由或材料更具逻辑性、清晰性、相关性和深刻性。最后,按照一定的次序系统地行文。学生在写作时要时刻注意自己是否有明确的中心论点、是否多角度看待问题等。
(5)效果评价。在写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反馈来深化认识。学生可以从内容表达和行文思路方面入手,对文章核心观点的深广度、论据的相关性、以及论述的清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不妨将其看作是写作训练的机会,思考如何将其补救改进,这样不仅是在提升思辨性写作的熟练度,也是在练习写作的“临场升格”能力。通过协商和沟通,学生们相互间获得反馈,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提高认识。最后,教师要对精彩的评价给予肯定,对学生的疏漏之处进行补充。
在此流程中,思辨能力的训练不仅源自有意识的归类、比较、分析材料,而且得益于协作探究和效果评价。这些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于同一个话题提出新观点和新问题,在容忍和接纳不同意见中修正与提升自己的一孔之见。此外,在“微语篇”写作、观点辩论和互评改进中,学生通过多轮推论、阐述、论证,不断构建对主题意义的逻辑体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论述的精确度和相关度。
三、思辨性写作教学的价值反思
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下思辨性写作教学有如下优势:第一,多轮思辨训练强化思辨技能。在整合信息、观点辩论和互评改进等过程中,多形式进行多轮思辨训练,不仅能强化语言运用能力,而且随着对话题视角的深入挖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推理阐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促进学生娴熟自如地交替使用不同的思辨技能。
第二,适用于学术写作训练。该流程中学生需要对收集材料进行分享、归类,同时还要兼顾与其主题的相关度,所需的思辨技能在学术写作中十分常用。再者,在协作探究、同伴互评过程中,收集并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与开放包容的态度是提高学术写作能力的关键,而此教学法为此提供了可能。
第三,增强写作动机。有趣的话题有利于激活学生写作动力,引发深入研究的兴趣,消除学习枯燥的心理障碍。
四、结语
当前,外语界倡导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英语专业课程中,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仍在探索阶段。本文的思辨性写作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中进行探索并改进,将语篇建构能力的培养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性写作教学也与当前国际上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的教育不谋而合,培养核心素养中所倡导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