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困转化”过程中“结对帮扶”路径探究与实践——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内地民族中职班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839
■李志浩 孙正伟/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一、前言

2011年国家为了巩固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新疆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在江苏、浙江等9个东中部省(市)的31所职业院校举办内地民族中职班。自2014年,已有大批新疆学生在内地完成学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由于招生地域分布较广、民族分布复杂、分数线跨度较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导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给承办内地民族中职班的学校带来了巨大的难题。苏安院采取“结对帮扶”的教育模式,将其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教育可以有效缩小学生的素质差异,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苏安院承办内地民族中职班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自2011年首次开办内地民族中职班以来,苏安院共接收内地民族中职班学生923名,其中578名同学已经顺利毕业并返疆就业、创业或升学,学院现有在校新疆学生345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74名。

  (2)学困生现状:随着2017年培养层次有三年制中专转变为五年制大专,招生规模逐年增大,招生区域范围、民族比例等发生较大变化,尽管整体生源素质有所提高,但新生中学困生规模和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难度依然严峻。

三、内地民族中职班学困生分类及表现形式

(1)问题多样循环的“综合型”:对内地生活环境和习惯不适应,思念家乡心理自闭,问题多发,循环往复的学生。

  (2)思想品行不端的“品困型”: 品德水平较低下、做事不积极,不满情绪较强、经常违反纪律、违背道德、自私自利的学生。

  (3)学习障碍明显的“学困型”: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能力有限、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等学生。

  (4)心理问题突出的“心困型”:精神上萎靡不振、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消极应对挫折、世界观人生观不端正的学生。

  (5)语言不够熟练的“语困型”:国家通用语言不熟练、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差影响学习的学生。

四、内地民族中职班学困生原因分析及认定方法

(一)学困生原因分析

内地民族中职班学困生与内地班级学困生比较,有着更加复杂的成因。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的首要因素。家庭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学校”,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思想品质和性格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这些远离家乡的未成年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认识水平和民族传统习惯的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和关注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不良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手机和网络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应越来越引发教育者重视,对于内职班学生而言,境外不良势力的攻击等隐患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原因;再次,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面对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面对不同民族习惯同学和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也是导致民族学生问题发生的原因。

(二)学困生认定方法

学困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群体,它是动态的,甚至是循环的。对于学困生的认定在教育过程中要一直存在,认定方法也要根据群体和个体特点来制定。苏安院认定内地民族中职班学困生采用内派教师提名、任课教师评学、班主任评价、同学间测评、心理健康测试、语言基础考核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间适当考虑学生的民族。

五、学困生转化中“结对帮扶”路径的实施和效果

基于内地民族中职班学困生的类型和原因分析,在“结对帮扶”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苏安院采用“手掌计划”将学生生活上、品行上、学习上、心理上和语言上的5个问题通盘考虑和转化,能够实现科学分析、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少。

(一)“结对认亲”,内地也有一个“家”

内地民族中职班学生刚入学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入学前大多数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面对一个个陌生面孔,生活上的不适应和心理上的问题凸显。“我在内地有个家”结亲戚活动,老师自愿报名成为“家长”与内地民族中职班学生建立没有血缘的亲情关系,在学业、语言、文化、思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言传身教。

  结对认亲活动一方面促使了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结对家长都是本校老师,对学生们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劳动和活动,潜移默化的将良好的习惯传递给民族孩子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结对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带民族学生参观游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汉文化景区、云龙湖、博物馆、音乐厅等,带他们领略国家的地大物博、精彩文化和丰富物产,感受国家的强大昌盛,增强爱国热情;同时,结对认亲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国之志。内地家长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弥补了学生离家后爱的缺失,学生与内地的家也建立深厚的感情,他们感恩家长的关怀和教育,同时也感恩祖国的培养,立志学好知识和技能报效国家。

(二)“榜样引领”,成功逆袭“进步青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思政课堂很难兼顾同一班级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学生个人品行的教育。基于此,采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榜样帮扶的模式开展学困生思想品德和文明养成教,榜样帮扶是实现成功转化的关键。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学院“优秀党员”、“最美苏安人”、“三好学生”纷纷加入到帮扶队伍当中,与学困生建立帮扶关系,和他们交朋友,把积极的心态和正能量传递给他们。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认同感增强,通过与帮扶人的交流和谈心,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体会民族团结对于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自觉抵制不良势力的侵扰。

(三)“名师指导”,理论技能“两手抓”

学困生在学业上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困生的兼顾能力有限,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把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校级名师与“学困型”的学生联系起来,在知识和技能上给予直接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让学困生学会恰当的学习方法,知道勤奋努力对学业提高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名师指导”的结对帮扶,学困生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大幅提高,原来玩手机游戏和“宅”在宿舍的时间被结对老师充分利用,把更多精力放在完成结对老师布置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任务”上来,学习时间的保证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其次,结对帮扶可以针对学困生课堂上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一对一解析,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最后,结对老师要帮助学困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分析自身特点,挖掘自身长处,认清学习目标,找到努力方向。

(四)“三混模式”,克服成长“绊脚石”

大部分心困型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远离家乡的不适应和陌生环境、不同文化带来的不自信,感到孤独是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院“三混模式”的施行,让学生与普通内地同学混学、混宿和混餐,大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面对矛盾和困难共同解决,建立深厚友谊,这种帮扶交流的深入就是克服内职班心困型学生内心孤独和自卑这个“绊脚石”的最好的秘方。

  混学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经历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可以达到“异性相吸”的效果,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的进行交流,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也能极大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孤独感。混宿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探索不同的生活习惯,在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混餐过程中,学生们在充分尊重各自民族禁忌的前提下互相分享各自喜爱的美食,接受了美食其实也就是接受、肯定和适应了一种文化和环境,同时也就疏解了心理上的各种问题。

(五)“长廊伴读”,语言通关“催化剂”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技能,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新生的国语水平很差。面对这样的“语困型”学生,学好国语是当务之急,学院开设的语文课和语言课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但对于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同时,同一民族的学生经常在一起几乎没有国语环境,基于此学院采取“长廊伴读”结对帮扶活动,既选取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汉族学生与内职班语困学困生结对,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在学院的长廊下共同阅读和交流,谈论各自的生活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时“三混模式”的施行也极大的提高了内职班学生与内地学生的接触时间,对语言学习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六、结语

内地民族中职班学生教育教学的效果,关键要看整体情况,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办学校要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让每个远道而来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货,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的帮扶是高校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苏安院对于“结对帮扶”路径的探索和实践还会一直继续下去,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将内地民族中职班越办越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