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音乐基本观点
儒家主张“仁和乐”“善和美”相统一,而美、善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享受与快感,因此孔子希望通过“美”、“善”、“仁”、“乐”结合统一的音乐来作为教化的基础,以此实现音乐的教化功能。而儒家的理想社会便是“大同”,同样讲究和谐、美好,音乐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目标相通。儒家还推荐了礼乐结合为一体的统治手段,既肯定了乐的政治思想教化作用,又提出了礼乐应并重的概念。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以礼来节制约束民心,用乐调和民声。《论语》曾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达对当时周礼等级制度被破坏的不满,“佾”是当时社会地位乐舞等级和规格的代表。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而诸侯为六佾,卿大夫可以用四佾,士只可使用二佾。身为卿的季氏,用了天子使用的八佾,严重破坏了周时规定的等级制度。孔子十分反对季氏的行为,在鲁国对于孔子心中等级制度不断的破坏后,最终孔子离开了鲁国。孔子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反对制度的混乱,并通过音乐来强化规范人的制度意识。同时,儒家还提倡以个人的修养通天下,君子也以乐陶冶自身。
孔子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与精华奠定了基础,后世孟子、荀子对儒家音乐思想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最终使儒家的音乐思想有了理论性的成果:音乐是治理国家必要的手段之一,利用美好的音乐可以使国家社会得到秩序性的教化,从而得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二、礼乐教化
“凡音者,生人之心也。感悟天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我们所听到的音乐,都是我们自身意识的反应。如若我们处于乱世之中,听到的音乐深深的寄托了民众的哀怨;倘若我们生活在太平的年代,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便能表达出社会的和谐。不同政治时代的音乐,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传说中,殷末的乐师延常常为商纣王作曲,后武王伐纣,师延便投水而死,从此水中常有靡靡之音。于是,后世我们常用靡靡之音来形容颓废、萎靡不振的亡国音乐。唐朝开放多元的外交政策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器乐如琵琶、二胡、箜篌等传入中原地区,多元的音乐形式塑造出了许多带有少数民族色彩风味的音乐。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色是与其不同时期不同的政策、政治形态息息相关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政治基础也对上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礼乐的教化也有其局限性。音乐和政治相互影响,但音乐并不能决定政治的发展走向。在民间也有许多音乐是反映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作息,表达了人民的基本情感。礼乐在古代中国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维护规范国家基本和谐秩序的规范制度,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治理,但并不受限于政治目的。
礼乐还可以作为外来民族取得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手段。在大部分人的传统印象里,外族占领中原王朝的朝代代表就是元代。元朝时期,作为被蒙古人所统治的一段时期,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礼乐制度,反之保有着本民族的多数特色与习俗,并未完全的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而是更多以自己民族的传统管理社会。因此,更难获得民族认同。而反观那些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少数民族政权,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为汉族的政权,更能被人民或后来的政权认同为正统,也更容易被广大的汉族人民与群众所接受和理解。
三、音乐审美与意识形态
儒家认为,音乐与国家治理具有相应联系的。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有宫、商、角、徴、羽五个乐音,也是构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基础。《乐记》中曾提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音乐的五声调式与君、商、民、事、物这五个古代政治制度基本准则相对应。一个和谐的音乐结构,就变成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的理想范本。通过音乐内部的精神和谐,来调和社会结构的安定、稳定,调和宇宙万物的统一、和谐。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使自己的行为得到规范,而后已经规范了自己的人们再通过音乐的内容规范社会的制度,不断被不同音乐规范更新的社会制度再次不断的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循环,社会的结构也由此得到了稳定,国家治理得到了安定的保障。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反映着宫廷统治阶级行为的音乐活动。比如上古时期歌颂帝王的乐舞作品“六代乐舞”。《左传》曾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我国古代非常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六代乐舞则是最高级别的礼乐祭祀形式。其中,《大夏》祭祀山川,《大韶》用来祭四方,《云门》祭天,《大咸》祭地,《大武》祭祀周的祖先,《大濩》祭祀周始祖姜嫄。由此可知,在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中,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人的审美是主观的,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基础,而儒家主张选取不同音乐审美理解的共同点,以其普遍性在精神的层面规范大众的审美意识与社会的公共秩序,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审美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单一的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政治的意识形态是由无数单一个体所构成的集体。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通过音乐找到大众审美的平衡点与普遍性,用于规范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统一。可以存在特殊与差异,但统一是特殊与差异的前提。事物的联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儒家音乐审美不仅在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还可以在感官上促进政治的融合统一。
四、结语
儒家思想中,音乐占有着十分重要的部分,音乐与政治的联系也十分的紧密。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美好的,儒家所追求的最美好的政治形态也是和谐的,两者的追求目标十分相通。因此,儒家希望以音乐的和谐规范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平衡,用音乐的美好提高和陶冶人民自身本体的修养与情操,从而使人类自身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与规范,达到社会制度的规范有序,也就是儒家理想的政治形态。然而,儒家对于音乐教化的作用也存在着夸大的成分,音乐并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儒家音乐思想的局限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