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运动事件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从空间性角度来说,其可切分性是其主要特征。运动事件切分理论在国内外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国外语言学已经广泛运用此理论来解释运动事件的认知语义情况。最早将运动事件和认知语义学结合起来探究的是Talmy,Talmy 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中提出宏事件(the macro event)可以分解为主事件和副事件两个次事件。Bohnemeyer 等指出,运动事件本身也可以是宏事件,并可以切分为若干个次事件(Sub-event)。Bohnemeyer 提出宏事件特征(Macroevent Property)可以作为运动事件切分的理论基础。但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具有较大空缺,特别是汉语的类型学归属并没有列入Bohnemeyer 的语义类型考察范围。当前国内只有郑国锋采用该理论对汉语书面语进行语义类型探究。二、宏事件特征与运动事件切分的语义类型特征
事件表征在认知语义(semantic typology)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早期国内的运动事件研究理论主要是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他倡导的理论就是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大类, 但是很多写着认为此类分法有所偏颇,世界上的语言并非仅有纯粹的两类,因此以slobin 等为代表的学者们陆续提出三分法。迄今为止,认知语言学界对此的研究仍保留争议。有学者另辟蹊径,他们认为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运动事件类型进行新的切分,主要是以Bohnemeyer为代表的“宏事件特征”构式,他将宏事件特征定义为:一个表达式具有宏事件特征,当且仅当表达式中一个时位算子在句中“定位”所有子事件。Bohnemeyer 认为一个复杂的位移运动可以再分为开始事件(departure event)、经 过 事 件(passing event)、到 达 事 件(arrival event)三个子事件,即宏事件特征可用于运动事件切分。例如:Floyd went from Rochester via Batavia to Buffalo.
*Floyd went from Rochester at seven via Batavia at seven forty-fi ve to Buffalo at eight-thirty.
Floyd went from Rochester via Batavia to Buffalo in the morning and
(on) to Pittsburgh in the afternoon. (引自Bohnemeyer,2007)
例句(a)可用任意一个时位算子定位开始、经过和到达三个子事件,符合宏事件特征;相反,例句(b)有多个时位算子,各个子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内表征不同的事件,则不符合宏事件特征。例句(c)属于宏事件特征失效的特例,原因是句中的连词“and”后面再无动词短语结构,故无法形成新的宏事件特征。总的来说,Bohnemeyer 的宏事件特征也是由Talmy 的二分法发展而来,Talmy 更关注空间性,Bohnemeyer更关注时间性。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本实验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中国高中生在英汉运动事件表征过程中主要映射到什么语义成分?(2)中国高中生在英汉表达运动事件中如何表现在事件切分的表征有何异同?(二)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的被试为广东韶关某高中的学生,共有30 名高中生参与实验,其中男生16 名,女生14 名,平均年龄为16 岁,视力均正常或矫正后正常。(三)研究材料
本研究沿用先前运动事件研究的经典材料——美国Mayer 的无字故事书《青蛙,你在哪里?》,本书的大意是一位小男孩的青蛙从家中逃离之后,他携小狗一同外出寻觅小青蛙时发生的各幕位移事件。其中“掉下悬崖”片段被多次用于运动事件切分的研究,本研究亦是选取该片段作为重点观测的内容。(四)研究过程
30 名被试学生统一在一间教室,按照提前制作好的编号有序入座。被试根据实验员的指示进行“看图写作”,整个实验过程被试者不被允许查阅电子设备和词典等学习工具。被试先系统浏览一整本故事书《青蛙,你在哪里?》,然后完成第9 至18 页的故事写作,其中第13 和14 图如下所示。
图1

图2
(实验材料部分图片)
被试首先完成故事书的中文描述;一周后,实验者再对同批被试收集故事书的英文描述。每位被试的中英版实验语料均一一配对整理,确保实验对比研究的数据有效性。
(五)数据收集
实验的中英文数据由本人分类整理。首先对实验数据的中英匹配核对无误后才进入宏事件特征的语义标识,此过程严格遵循宏事件特征的定义,确保每个符合宏事件特征的运动事件有且仅有一个时位算子,如例句S10;最后将符合要求的语料整理输入SPSS 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例S10:一只猫头鹰从树洞中飞出时[Departure Event]经过小男孩头顶[Passing Event]落在了树枝上[Arrival Event]。
四、结果分析
实验收集到汉语运动事件切分语料237 例,英语运动事件切分语料203 例。参照郑国锋和邓宇、李福印等研究的数据统计方式,得到下表:(DE=Departure Event;PE=Passing Event;AE=Arrival Event)。从表1 可看出,中国高中生的产出的语料中英汉运动事件模式较为相似,这与郑国锋(2014)基于语料库的一项研究结果基本相似:英汉语运动事件有相似的概念模式。通过非参数卡方检验表明:汉语语料切分模式不均,各概念模式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0.05),中国高中生的汉语运动事件切分多映射到[DE]和[AE]等单一的运动事件切分模式,只有极少数映射到[DE+PE+AE]、[DE+AE]、[DE+PE]等概念模式。另一方面,中国高中生的英语语料通过非参数卡方检验,各切分模式的显著性极强(P=0.00<0.05),主要映射到[DE]和[AE]。

表1 英汉语料运动事件切分模式统计
受试的中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年限平均为9 年,英语学习基本与汉语学习同步,所以英汉输出语篇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大,运动事件切分模式表现出较大相似性。阚哲华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表达方面习惯将复杂运动事件切分为多个简短片段来描述,说明了汉语与英语等S 语言具有较大相似性;阚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在运动事件的背景描述方面,汉语和西班牙语倾向于每个位移动词仅表征一个背景成分,即表征开始、经过和到达其中一个,这说明了汉语具有V 语言性质。故我们很难将汉语归为S 语言或V 语言,我们倾向于认为汉语是E 语言。
五、结语
本文基于Bohnemeyer 的运动事件切分理论,探讨中国高中生英汉运动事件切分的认知语义表征特点和差异,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英汉运动事件切分的表征多映射到[DE]和[AE],较习惯使用小句切分的简单句表达,基本不使用复杂句表达,并且在运动事件表征过程中存在较高的相似度。此外,运动事件切分理论在国外已经取得较大关注,尤其是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显著。我国的运动事件研究则集中在词汇化模式、英汉运动事件对比研究,但是宏事件特征理论的研究仍是空缺。本文的研究基础是书面语运动事件语篇,建议今后的研究可从口语、手势语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地丰富并完善宏事件理论,也为汉语的语义类型归属提供多一道探索渠道。在语言应用方面,英汉语的对比分析能为英汉互译提升准确度;同时,运动事件切分也能为语言表征和修辞风格研究提供帮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