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拉丁美洲散文选

时间:2023/11/9 作者: 外国文艺 热度: 8849
朱景冬译

  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爆炸”和随后的继续发展,拉丁美洲文学不再是他人眼中的灰姑娘,而成为花容月貌、令人刮目相看的美少女。它的作家,它的小说,它的文学流派,都成了世界文坛关注的热点,人们竞相研究和译介,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

  小说的繁荣带来整个文学的复兴。作家们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因功成名就而有所懈怠。他们冷静思索,瞻前顾后,探索着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此同时,面对本大陆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和世界风云的变幻,知识界忧患意识空前加强,深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沉重。于是,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甚至哲人学者,都纷纷拿起笔来抒其胸臆,发其所感,表其心情,论其见解,鸣其不平,写出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有口皆碑的经典文章,使拉美散文呈现一派生气勃勃、十分可喜的局面。

  在译介拉美文学的世界性潮流中,我国也介绍进来不少作品,但其中多半是小说和诗歌,散文非常少。迄今为止,只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丁美洲散文选》、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奖的幽灵——马尔克斯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马尔克斯散文精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摆脱孤独》(世界散文新编·拉美卷)和散载于书刊中的少量作品。其实,拉美散文是相当丰富的,上述译介不过是沧海一粟。和小说与诗歌相比,散文是一种在形式上更为自由的文体,既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我们应该更多地“拿来”一些。

  这里译介的作品或选自近年拉美国家出版的散文集,或下载于拉美国家互联网,都是比较新的。它们的作者,既有名声显赫、著作等身的老作家,也有出道不久但成绩卓然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以娴熟的笔触、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见长,或表现流亡和移民的痛苦与无奈,或流露对生存和现状的忧患,或追忆故去的友人,或赞美杰出的艺术品,具有发人深省、引发共鸣的魅力,都不失为散文中的精品。

  现将作者们的情况简介如下:

   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1914—1984),阿根廷著名小说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之一。生于布鲁塞尔一个阿根廷外交官的家庭,5岁随父母回到祖国。毕业于首都高等师范学校,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51年流亡法国,长期侨居,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保留原国籍)。

  他以为刊物撰稿和翻译作品开始文学活动,1938年出版第一部十四行诗集《仪表》,1949年出版诗体剧《国王们》,1951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兽笼》。侨居法国期间出版短篇小说集《游戏的结局》(1956)、《秘密武器》(1959)、《一切火都是火》(1966)、《仪式》(1969)和《故事集》(1970)。1967年出版诗歌、杂文、故事、轶事合集《八十个世界一日游》,1969年出版第二本合集《最后一回合》。作有三部长篇小说《中奖彩票》(1960)、《掷钱游戏》(1963)和《装备用的62型》(1968)。

  豪尔赫·埃切维利(JorgeEcheverri),智利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1945年生于圣地亚哥。20世纪60年代以写诗开始文学活动,并成为诗歌组织“美洲诗协”和“圣地亚哥校派”的成员。1975年移居加拿大,继续文学创作,同时攻读文学课程,成为文学博士和文学翻译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包括诗歌、散文、文论、小说在内的各类题材的作品,主要有《艺术的逃遁:逃逸主义者》(1981)、《街道》(1986》、《丹吉尔》(1990)、《鸟瞰》(1998)、《有鸟儿的彩色玻璃窗》(2002)、《废话和远视》(1993)、《在加拿大的智利作家小说集》(1993)、《自己的房间》(2002)、《诗人和将军》(2002)、《阿纳孔达:美洲反帝诗人诗选》(2003)、《歌唱一名俘虏:美洲诗人作品选》(2005)等。2000年以《潘克拉西奥·费尔南德斯的日记》获作家网小说竞赛奖。除了文学创作,他还从事绘画艺术,擅长铅笔画和水彩画,曾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国举办画展。

  海迈·拜利(JaimeBailli),秘鲁作家,1965年生于利马。以连续出版的三部长篇小说《别把此事告诉任何人》(1994)、《是在昨天,我忘记了》(1995)和《报界的最后几天》(1996)获得成功,被称为“拉丁美洲新文学的新声音之一”。后又出版《夜是处女》(1997,获埃拉尔德奖)、《我爱我妈咪》(1999)、《我失去的朋友们》(2000)和《这里没有诗》(2001),显示了他小说创作的熟练技巧。他长期侨居迈阿密,有时回利马,是拉丁美洲新小说无可争辩的杰出代表作家。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乌拉圭小说家、散文家和新闻工作者,生于1940年。曾任蒙得维的亚大学出版社社长。20世纪60年代出版《中国,记一次挑战》(1964)和《危地马拉,被侵占的国家与暴力的根源》(1970)等新闻报道文集。政经合一的专著《拉丁美洲被割开的血管》1971年获美洲之家论著奖。他20岁开始小说创作,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未来的日子》(1963)和《雄狮日的幽灵》(1967),中篇小说集《流浪者》,长篇小说《我们的歌》和《爱情与战争的日日夜夜》(1978)等,是拉美20世纪60年代“文学爆炸”后涌现的优秀作家。

  安东尼奥·斯卡梅塔(Antonio Skarmeta),智利作家,1940年生于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市。曾在智利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课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课程,获博士学位。1967年出版小说集《热情》,1969年以小说集《屋顶上的裸体人》获古巴美洲之家奖。一度在美国几所大学教授拉美文学。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诗人的婚礼》(1999)、《长号少女》(2001)、《起义》(1980)、《胜利之舞》(2003),中篇小说集《什么也没有发生》(1980),短篇小说集《流弹》(1973)、《新娘新郎与单身汉》(1975),短篇小说全集《一个一个》(1995)等。他是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爆炸”后崛起的杰出作家之一。

  埃克托尔·何塞·科雷多尔·奎尔沃(Hector José Corredor Cuervo),1936年生,哥伦比亚诗人、新闻工作者、退伍军官、大学教授。曾在军中任情报分析员、后勤学校少校、国家招兵与动员部主任、驻美国大使馆武官助理和后勤、管理、情报等方面的一级教师,退役后曾任拉丁美洲安全与保护公司安全部主任、国际后勤与安全公司经理,并任《共和国》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写过不少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安全问题的批评文章,如《国家政治与腐败》等。他的诗篇被编入《拉丁美洲新诗集》,在西班牙语国家、欧洲和美国出版,并在因特网和报刊上传播。

  利桑德罗·奥特罗(LisandraOtero,1932—2008),古巴杰出小说家、随笔作家兼新闻工作者,生于哈瓦那。曾攻读新闻、哲学和文学课程,历任《革命报》总编、文联秘书、文化委员会副主席、《古巴》杂志和《革命与文化》主编,古巴驻智利、俄罗斯和英国文化参赞,古巴语言科学院院长、西班牙皇家学院和美国语言学院院士。一直为《流浪者》、《美洲之家》、《起义青年》、《格拉玛报》、《世界》、《团结》、《古巴文学报》等报刊撰稿。作品有《生命树》(1992)、《状况》(1963)、《乌维诺的激情》(1965)等,各类著述达二十多部,作品译成德、意、法、英、俄、匈等十四种外国语言。曾获美洲之家小说奖、文学评论奖、国家文学奖、国家文化新闻奖、法国国家勋章、墨西哥国家新闻奖等。

  雷纳尔多·阿雷纳斯(Renaldo Arenas),古巴作家、诗人,1943年生于奥连特省北部奥尔金镇一个农民家庭。15岁参加卡斯特罗领导的游击队,革命胜利后在哈瓦那学习农业统计。1961年发表短篇小说《空空的鞋子》,1967年出版长篇小说《黎明前的塞莱斯蒂诺》,描写一个穷孩子的生活。1969年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令人迷惘的世界》,1970年因持不同政见和同性恋受到监禁,随后出版长篇小说《闭着眼睛》(1972)。1980年去美国,出版《雪白的臭鼬宫殿》。作品还有《游行结束》(1981)、《依旧是大海》(1982)、《天使的小山》(1989)、《哈瓦那之行》(1990)。写完回忆录《黑夜降临之前》后因患癌症在纽约逝世。

  尼古拉斯·纪廉(Nicolás Guillen,1904—1989),古巴诗人,生于卡马圭省。曾在印刷厂当徒工,1921年进大学攻读法律,不足一年即辍学回乡。曾试办《百合花》杂志,14岁即出版诗集《心灵与头脑》,其后陆续出版诗集《松戈罗——科松戈》(1931)、《给士兵的歌和给游人的“松”》(1937)、《西班牙,四种苦恼和一个希望》(1937)、《完全的“松”》(1947)、《挽歌集》(1958)等。1949年流亡欧、美、亚多国,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61年任古巴文联主席。诗集还有《人民的鸽子在飞翔》(1958)、《爱情诗篇》(1964)、《我有》(1964)、《齿轮》(1972)等。其诗多为黑人题材,富有音乐节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