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翻译中的语用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267
杨 磊/曲阜师范大学

一、前言

Newmark 曾经指出:翻译理论源自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领域,翻译所属语义学分支,也就是说,所有的语义问题都和翻译理论有所关联。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特殊情况,与语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学与翻译学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仅仅研究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它的侧重点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话语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而翻译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翻译强调的是语言间的转换问题。

二、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研究发展

国外最早开始从语用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是哈特姆和梅森,在《语篇与翻译》这本书从语用学的多个理论方面对翻译进行了讨论。德国学者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中首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与翻译研究。利奥·希基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中,有作者从指示语、预设、会话含义、礼貌原则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语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我国语用翻译学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年代后期,张亚非指出,双语翻译要注意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结构等值、语义等值与语用等值。张新红、何自然在《语用学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中,从关联理论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三、会话含义

语用学的意义观注重语言成分的用义,也就是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学中,会话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的是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经过特定的语境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

  例如:

  (1)A:Where are my candies?

  我的糖果呢?

  B:Where is your diet sheet?

  你的节食单在哪儿呢?

  (2)A: Where are my candies?

  我的糖果呢?

  B: John said he was very hungry.

  约翰说他那会很饿。

  (3)A: Where are my candies?

  我的糖果呢?

  B: The children were in your room just now.

  孩子们刚才在你房间。

  (1)、(2)、(3)这三组对话看起来似乎答非所问,但其实际意义都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发话人A 传达的信息包含了不同的蕴涵命题,而听话人B 则依据自己与A 共同的知识,利用不同的假设和信息得出不同的相关联回答,从而使A 的同一句话具有不同的语用含义。这正是Paul Grice 提出的关联性判断在话语解释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一句话除了语法所提供的字面语义解释外,还有其主要的除了话语参与者具有共同知识得出的语用含义外,还有附加前提的含义和由二者的共同知识与附加前提一起得出的另外一种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话语正确地理解及准确地表达,关注语用含义的这方面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白语用学会话含义不是揭示了人们说了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语用含义不是解释同一个词语有多少种意义,而是说明一个词语同时具有几种可能的“说话人”意义。因此,会话含义的价值对翻译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用学会话含义理论与翻译密切相关,会话含义是包括语法以及语义学上的意义以及语用学上的意义。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或者在不同领域就会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例如:Wet paint!在语义翻译中会把这看成从上下文抽离出来的句子,在对其做相关的语义句法分析后可以译之为:油漆未干。若是用语用学的会话含义来对其分析理解,我们则可以把它译之为:请勿触摸油漆!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只寻求原文与译文在语法层面的对等,更应该注重的是语用功能的对等,应当认识原文的语用含义后再深入发掘理解作者的语用功能含义。

四、翻译与语用学语境

在语用学中,语境与语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一步在某种程度上生成语用含义内容,在人类语言认知过程中,语用的意义需要依照语境来进行体现,语境是言语交流所依赖的环境、背景。翻译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发生的,离开特定的语境,话语意义就变得非常难以确定。离开语境, 便没有所谓的语用意义。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考虑到语境的语用因素, 即对人们词语的使用能力做出合理的分析以致有效地使原文所表达的各种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语用研究对翻译现象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将语用学理论正确地运用到翻译中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语用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决定人们对话语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仅体现在对字形联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句子的功能变化方面。

  例如:

  (1)Shall we go out?

  如果对它作语言学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一般疑问句一般现在时. 意思是“我们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其实并非是“提问”,而是在“寻求意见”,这是一种隐性的施为意义。再如答语:

  (2)Well, it is still wet.

  同句(1)建立起一种语境联系后对两个句子进行分析: 语言学上得出这是一个陈述句, 用一般现在时, 意思是“天仍然下着雨。”而从语用学角度来看,答语实际表达出的是一种委婉的拒绝.其语效意义是使句发话者放弃外出的打算。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要正确地掌握原文话语所表达的意思,人们除了利用其自身的语言知识外, 还须利用语境所提供的线索, 使读者能通过语境从笼统的意义推断出具体的信息。

五、语用翻译

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Grice 的意义理论以及Leech 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会导致理解失误。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如果搞不清楚,理解交际者或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变得尤其困难。因此,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也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1)It’s cold outside.

  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客观陈述事实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帮忙关上门”。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Yes, very cold.”,然后依然在一边看着说话人懂得瑟瑟发抖,那么可以说他没有真正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思。两人之间的交际失败。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曲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错译、误译的情况。本文以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的必要条件之一。交际者不仅具有识别指称对象的能力,也具有解释特定指称对象的意义的能力,有解释它与其他语境及互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才能够找到和识别语篇的语义连续性(或称关联、连贯),才能推导出该指称词语的含义。识别指称对象时还需要注意识别者采取的视角。假设一位英国作家用英语描写了一些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在原文中,该作家务必会经常用到“we”或“us”,也就是说作者是从英国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发生在中国的事情的。在把作者的作品译成中文时,译者就需要对这种视角加以调整,不能照搬原文,译成叙述角度上摸棱两可的“我们”,造成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必要的误会。

  此外,不同语言还有不同的社交规范、礼貌标准和禁忌,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的规约。许多学者都曾指出,礼貌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同语言表达礼貌的规范和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礼貌规范,避免使用侮辱、轻慢译文读者的表达方式。这说明,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礼貌重于精确。译者应该尊重译文读者的感情和期待,在译文中可以考虑忽略或者替换某个对译文读者不礼貌的表达式或禁忌语。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也证明,不同语言文化传达和推理含义的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我们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交际情景和原文的文化背景、推理习惯来理解原文意义,在重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读者的推理习惯来重构原作者的意图。

六、结语

最近几年, 语用学研究路径得到不断进步发展, 促使语用翻译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通过上述分析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语用语境在人类的日常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话人与受话人对语境的掌握程度直接制约了人们对对话的理解和使用。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务必处理好语境信息,综合利用语境的交际、语用和符号三个方面的因素, 使其译出来的译文正确无误并且得体。翻译无非是追求一个“信”字,至于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译者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强行采用直译或者意译手法进行处理,一篇译文的好坏,其参照标准是译者对译文读者和译文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而不是所谓的语法一致,形式一致,译者一定要灵活处理,切勿闹出笑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