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美术治疗是通过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实现对个体或群体身心调整的一种艺术治疗手段。作为艺术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延伸的产物,美术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谈话心理疗法存在的缺陷,可帮助治疗对象通过象征性的意向这一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来进行情感释放,并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满足感和存在感,进而达到对其身心调和、情绪矫正的作用,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美术治疗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引入美术治疗这一辅助教育形式,可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认知,提高其对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进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成效的提升。二、美术治疗理论概述
(一)美术治疗两大流派
美术治疗属于一门现代学科,它是在艺术学、脑神经科学、精神分析学等专门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被公认为美术治疗的首创者,她在1914年创办了一所儿童学校,并把美术创作活动引入到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之后,南伯格加入了纽约精神病学会进行相关研究,最终提出了动力取向的美术治疗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建立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压抑理论的基础上,具体采用的治疗技术为自由联想、移情等。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鼓励治疗对象对美术作品进行自由联想,治疗者则通过移情关系的发展,努力获取被治疗者对其象征性作品的理解,这样就可通过意向实现治疗者与治疗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随着被治疗者自制力的不断提升,其会逐渐把之前对治疗者的依赖转向对自身作品的关注。由此可见,上述这种治疗模式事实上就是从精神分析疗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分支,它可直接作为一种主要的、基本的治疗方法进行运用,被称作“美术心理治疗”。既南伯格之后,美术教师克莱曼开创了美术治疗的另一大流派,即:美术作为治疗。其主要立足于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强调艺术赋予个体的疗愈性要素,也就是把美术看作是一个人积极面对生活、重构自我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创作的时候,个体的情绪可得到缓冲和净化,进而促进其自我认识与成长,提高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的过程。和以南伯格为代表的”美术心理治疗”流派相比,该流派的治疗者虽然也是利用美术作品和治疗对象进行交流,并解释和评估其行为,但并不需要向治疗对象解释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无意识内容。鉴于此,克莱曼认为,“美术作为治疗”只能用于辅助心理治疗,但无法完全替代心理治疗。
在上述两大流派的基础上,美术治疗实践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958年,美国纽约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将“美术治疗理论与方法”列入了课程体系之中,这就标志着“美术治疗”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正式诞生了。
(二)美术治疗的根本理念和治疗步骤
不管各美术治疗流派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存在多大的差别,关于美术治疗的根本理念却是基本一致的:一方面,艺术本身就有着极强的疗愈功能,其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帮助个体提升想象力与感知力,同时也能有效激发个体的情感体验,调节个体的情绪情感,此外,艺术还在锻炼个体社交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上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个体都具备利用艺术媒介开展创作活动的潜力,良好的环境以及持续的艺术刺激可使这种潜力变成现实的能力。美术治疗通常可分为诊断、帮助改变和结束这三大步骤,整个治疗过程的私密性要求较高。三、美术治疗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优势
(一)三元互动关系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都是通过心理咨询老师和来访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的形式来开展的,这是一种二元互动的关系。和传统心理咨询关系不同的是,美术治疗关系体系中还增设了一个新的主体,即美术作品,这就使治疗者、治疗对象、作品三者之间形成了三元互动的治疗关系,这也是美术治疗的一大显著优势。学生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紧张甚至抵触情绪,而咨询师通过引入适当的美术活动让学生进行热身,恰好能转移其紧张情绪,消除其内心的顾虑,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咨询师可通过学生在作品中反映出的问题与之进行互动交流。咨询结束之后,学生还可将学习到的美术治疗方法用于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的应对中。由此可见,美术治疗相对于传统治疗方法来说,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且能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美术治疗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高校通过开设美术治疗这门课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绘画活动,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就能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将美术创作活动作为课堂的主体内容,不但能增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同时也能使学生们从自身的作品中更多地了解自我,主动调整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四、美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诊断环节
治疗者和当事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应全面了解当事人的相关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开展诊断工作。通常来说,美术治疗的诊断主要包括结构性诊断和非结构性诊断这两类。结构性诊断要求美术活动必须具备清晰的主题和严格的创作规则,很多以投射测试为主的美术治疗方法大都用于结构性诊断中。非结构性诊断的要求相对而言没那么严格,当事人可通过治疗者提供的美术材料,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不管是上述哪种诊断形式,都适用于高校的美术治疗。但在正式开展诊断工作之前,心理咨询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最佳的诊断形式。(二)治疗环节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当结合学生个体的具体症状,共同协商选择最为适当的美术活动。当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咨询师可选择参与,也可选择在一旁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揣摩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待学生创作完成以后,双方可结合作品进行沟通,咨询师可协助学生共同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在学生重新审视自身作品的同时,咨询师应当做到耐心倾听,并详细讲解学生作品中所出现的东西与其现实生活的关联,与学生的实际经历实现共情,这也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治疗态度。(三)结束环节
在结束一段时间的系统性治疗之后,求助学生基本已经能熟练运用美术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意象表达,同时也对咨询师有着较强的依赖和信任,这个时候,若马上就结束治疗关系,必定会让当事人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甚至再次陷入无助、焦虑的状态。因此,咨询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面对新生活的信心。例如,可引导治疗对象再次回顾治疗过程,观看自己在治疗期间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并对其成长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其对治疗效果的认同感,找回重新开始一段新征程的勇气,这样才能实现对治疗效果的进一步完善。五、结语
总之,美术治疗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其应用于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可建立起三元互动的关系,清除心理咨询开展的阻力,同时还能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在实际运用美术治疗法的时候,应注重对诊断环节、治疗环节和结束环节相关工作的有效把控,以免因细节上的疏漏而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