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194
■王艳欣/青岛黄海学院

一、前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民办高校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办学任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同时还要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战略目标,将其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中,对增强办学效率和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能力。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自从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了社会共同讨论的话题,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从中华民族的命运、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体。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在历史发展中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国有56 个民族,并且每个民族的特色和发展情况都不相同,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锻造,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融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所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指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不断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情感表达,经济以及政治等各个层面的认同感;也是在同一发展目标下,各族人民对祖国统一,民族繁荣等形成的思维价值判断。具体的说,共同体意识中涵盖了对疆土意识,国家意识,心理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三、民办高校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社会层面

民办高校对培养专业型以及研究型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中渗透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大学生群体对祖国的发展和统一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能够使社会经济政策有效的落实,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二)教学管理层面

教学管理是民办高校的重点环节,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中,能够极大地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能力,提升了办学效率,让育人的功能更强,并且能够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政治意识,使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处理问题。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很多错误的历史态度,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

(三)学生成长方面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校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虽然目前很多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认知,并且也能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可以做出清晰的判断。同时,目前很多高校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对学生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还比较匮乏,将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解决民族问题。此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沉淀了很多的内涵和精髓,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根基,在新时期下,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并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增长智慧,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民办高校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对策

(一)筑牢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规范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重要标准,在民办高校中强化对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铸牢每个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民办高校应该充分的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从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背景中,挖掘内容,启迪大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其次,高校和教师都应该对共同体意识加以重视,转变陈旧的办学和教育观念,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全面的凸显大学生在共同体意识培养中的能动性以及积极性,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事件,人物身上体会民族统一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内涵。民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将其有效地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以及互助的校园氛围。比如:高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文化走廊,文化墙,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学生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或者还可以通过开展民族运动会,民族艺术节等方面的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中,让学生能够明确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富强和繁荣,需要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努力和建设,大学生作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的促进者,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注重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的理论讲述层面,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各民族之间就形成了共同体的意识,每个民族之间通过对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沉淀,共同汇聚了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开斋节,维吾尔族的歌舞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或者还可以通过讲座,演讲等方式,鼓励大学生术树立全局观念,从56 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处理问题。让大学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友善团结,共同为构建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五、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方式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使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营造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突显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能够持久化和常态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