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发生了不少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事件的过程非常之残忍,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不仅如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当然也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当引起家庭、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二、校园欺凌的定义
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北欧,挪威的奥维斯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期反复地欺负一个或多个学生。英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在校园里发生的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但是对于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偶然事件也可看作欺凌行为。台湾学者陈慈幸认为校园欺凌就是在校园里面学生为了达到不法行为的犯罪意图,用强迫、威胁等手段压制被害人的抵抗能力,针对学校学生的一种侵害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佟丽华认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的针对学生身体或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欺凌包括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种。直接欺凌就是欺凌者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一些侵害行为;间接欺凌就是通过中介的方法把受欺凌者从某个团队中排除。
三、预防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会造成被欺凌学生内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学校来,害怕受到欺凌袭击,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由于受到欺凌侵害,有的学生需要住院治疗;有的学生导致精神失常;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由于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建立完整,这个时候如果所在的学校里面经常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就会影响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走向错误的道路。在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在他们的精神上造成一种压抑感。欺凌者在欺凌事件发生之后心理会逐渐被扭曲,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在之后的生活中这些欺凌者就会以欺负他人为乐,以欺负他人为骄傲,长此以往,一些欺凌者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一定要将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增大的势头压下去,尽可能地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受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四、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能够知道出现这些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会以智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培养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学习好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教师也不会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的行为就是在纵容学生。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就算自己的品德兼优也不会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喜爱,于是这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就会放弃自己,进而学习开始欺负其他人。
其次,学校现在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还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办法。现在学校如果发生欺凌事件,学校的教师经常会找不到最好的处理办法,一般都会把校园欺凌划分成违规违纪,对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人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这种处罚根本不会给学生以警示,校园欺凌事件就会一直发生。
引起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原因还有就是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程度不够。现在学校里面的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而被欺凌者也不知道用自己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五、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对策
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之后我国的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培养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学校里面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还要对如何培养学生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课题组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尝试:(一)创建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德育环境,预防校园欺凌
“孟母三迁”是一个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的选择环境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良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良德育环境。就拿校园环境来说吧,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良好心理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陶冶思想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着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校园里面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公共场所,像可以在走廊两边、楼梯拐角等地方张贴一些格言警句和名人名言,还可以在学校的黑板报上面布置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板块,并及时更新板块里面的内容,还可以在校园图书角里放置一些有关健康教育的书籍。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在校园的环境里面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学生每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的心理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校园欺凌事件就会逐渐减少。(二)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预防校园欺凌
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指出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学校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教学文化课上,留给心理健康和道德法治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给德育教育更多的时间。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终极目标。所以,作为立德树人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
上语文课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等进行保护弱小、不欺凌别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数学课时,教学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进行简单的班级调查,统计班级受过欺负学生的数量,告诉学生人们不喜欢那些欺负别人的同学;上音乐课,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如欣赏《好朋友》等,培养学生友好相处,不相互欺凌;上心理健康课时,结合实际情况,用PPT、视频等直观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而让他们明白欺凌别人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被欺凌人也要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
除此之外,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时候也不能以教学质量为主,除了教学质量外还需要看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德育教育,有没有帮助学生培养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三)多方搭建德育活动平台,预防校园欺凌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和交往是德育最好的平台。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总有渴望了解的心情,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应该在形式上多加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更有兴致的参与学校的活动。(1)定期召开和德育教育有关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班主任可以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在班会上班主任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与高度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事情更有意义。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形成正确心理的目的。
(2)在班级里面多开展一些和德育教育有关的专题活动。根据学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专题活动,例如:“远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文明礼貌月”活动对学生进行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教育,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六·一”联欢文娱活动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应变能力。
(3)“国旗下讲话”活动,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最好的地方,利用这一点学校可以在升旗的时候组织“国旗下讲话”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也能更好的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