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实习支教对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116
■方 娜 李 俊 郁庆定/.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南昌大学体育学院

一、前言

当前,实习支教成为了我国师范类专业等学生实践教学领域一种新的实习方式。实习支教生在此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自身专业素养。所谓的师范生实习支教,就是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前往西部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实习活动[1]。根据历年来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政策,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相关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求师范类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大力组织高年级师范类学生到中小学进行相关专业教育实习,为师范类学生的实习实践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实习支教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安排相关专业师范类学生到农村及落后地区学校进行实习支教,以达到院校与区域间的对点帮扶,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体育专业等师范类学生的实习支教,对于培养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的奉献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习支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能力培养

培养实习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实习支教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以往各大高校以及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支教安排,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实习时间较为短暂,大多数高校只安排八周的实习期,学生难以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高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帮扶循环。其次是大多以高校是根据实习点的需要安排学生进行支教实习,实习支教的灵活性有所欠缺。而在2007年7 月5 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2]中指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文件中明确规定不得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一个学期的时间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实际现状,了解基层的教育现状,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一学期的实习时间有助于提高支教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从教能力,为今后职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专业技能能力培养

支教学生的支教实习工作涉及到乡村以及偏远地区,可以充分激发象牙塔中大学生适应现状,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对基层教育,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有深刻的认知,了解我国基层教育的现状,偏远地区教育环境的恶劣,东西部教育的发展失衡以及学生自身起点的差距等诸类问题,能够激发支教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我国教师在教育行业的主体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师德,更好地帮扶偏远地区的教育。同时,实习支教的经历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培养其待人处事的能力,为以后自身发展踏下坚实的一步。

(三)社会实践适应能力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3]。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自身所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然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是体育专业学生在教师职业发展上所必须具备的锻炼,实践教学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支教期间,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可以掌握体育课程的上课方式,方法,培养自己教学内容设计、教案编写的能力;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组织校内外的体育赛事,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支教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随着实习支教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也暴露出许多在支教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探讨,从支教点与支教队伍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实习支教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消极工作

面对较为艰苦的支教环境,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面对,但也存在个别学生消极应对。部分支教实习的实习生投机取巧等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支教学校的实习生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不足,实习效果差强人意[4]。例如,在支教的大环境中,学生更是脱离了学校的监管,由象牙塔生活转变为社会生活,对于自制力较差的支教学生来说,实习支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在学生实习支教过程中,对于教学工作,应是需要认真负责,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然而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存在着实习支教老师上课散漫,授课内容与该阶段学生不相符,与教案出入较大,备课不充分等现象,同时编写教案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也相对较低。在实习支教结束后,大多地方学校以及高校要求实习学生上交授课教案,以检验支教生在这一实习过程的收获与提升,但由于体育生的自制力较差,教案难以如期上交,且存在上交教案以“应付检查”,较难以对实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二)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能力不强

对于体育专业的实习支教学生来说,因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体校或经历与之相关的体训,自我约束力较差,自身有所欠缺。一方面,体育支教生专业知识过于细化、所学项目涉及范围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农村体育教学。而农村学校体育需要的是知识面宽、一专多能、最好是全能的体育教师,如果专业分得太细,学足球的不懂篮球,学羽毛球的不会打乒乓球,就会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

  另一方面,支前培训尚未制度化,效果不理想,体育生角色转变适应期长。在实习支教前,高校相关负责领导对学生实习支教的“岗前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支教学生和高校领导的对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与所在支教地区的教育现状不相符,培训内容及方式缺乏完整的体系等,造成培训效果不佳。易导致学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难以适应实际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三)缺少有效的实习支教跟踪指导以及制度保障

实习支教过程中还缺乏对体育专业支教生专业教育的有效指导,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还未形成,难以将体育专业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落到细处、实处[5]。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对实习支教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规范指导尤为关键,而高校缺少跟踪指导老师,或指导老师工作落实不到位,难以协调支教学生与学校职责。科学有效的实习支教管理制度是学生在支教期间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在支教过程中,由于高校支教人数较多,支教地点较为偏远且分散,带队指导老师难以形成规范有效指导,以致于实习支教生在支教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另外,高校相关的组织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实习前尚未有明确的支前培训制度,实习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实习后也没有完整的评价制度。

四、完善实习支教整体体系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监控力度

在高校即将施行支教实习时,应充分根据实际要求分区分点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安排与分配,并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特别是考研或出国等学生的需要,届时可以将确定的实习支教安排表在高校及实习学校摆放,有助于高校对实习点的沟通以及对实习学生的统一管理。在学生实习支教期间,高校以及实习学校安排专门的实习支教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生活以及实习期间的帮教指导。确保实习期间实习点和支教学生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同时高校以及实习点要加强对支教学生的生活安全保障,高校与地方之间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为支教学生的支教实习提供及时且有效的保障。

(二)推动实习支教学生管理评价及保障体系的完善

推动实习支教生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形成完整的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配备专业的支教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对支教学生进行合理的帮扶,以小组的形式,提升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合理配置。实习支教小组主要有以下任务:首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跟踪管理,及时进行必要的解答和帮扶,对提升支教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起着积极而切实有效的作用。其次,为学生提供学习绿色通道,高年级支教学生在外支教时期难以兼顾学校事宜及毕业季升学等的诸多问题,实习支教小组要给予帮助。最后,要确保经费充足,要切实保障学生实习支教经费,帮助解决学生实习支教期间生活,交通等费用问题,以解后顾之忧。

(三)严格落实岗前培训工作,促进支教学生角色转换

对即将去实习支教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有利于促进实习支教工作有序地开展。高校主管学生实习部门对实习支教前的培训工作应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制定详细的符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特点的培训计划[6]。高校要积极创新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完整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支教学生整体专业素养的提高,提升实习支教学生的教与授的能力,促进支教学生角色的转换。同时高校要依据以往的实习支教的经验,不断出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高支教学生坚强意志和自身专业素养

高校要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体育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能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在偏远地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以及沟通交往,待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另外还要做好支教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加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健全人格。并且高校要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在已有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实习学校的教育发展需求,从而改善授课内容与培养方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