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体育教学需要体育器材做支撑,如果器材出现问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影响中学体育的正常教学,也会让学生处于安全隐患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体育项目逐渐增多,由此带来了体育器材的多样化。这虽然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但也增加了体育器材管理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体育器材的管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提高其使用寿命,正视中学体育器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由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二、中学体育器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学一直不受重视,对于体育器材的管理也较为疏忽,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加上管理者水平的高低有别,使得体育器材在使用和管理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如器材管理制度较为粗泛、一些破损的器材未得到及时的报损,器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师生的安全意识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学体育活动的正常运行,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器材室方面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方面,认为教学成绩高于一切,片面地追升学率,导致他们对于体育学科重视度不足,更别提重视体育器材管理了。实际上,其作为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学校重视,以此来保障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当前的中学体育器材的管理中,在器材室方面存在着摆放混乱、灰尘堆积、防患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如在中学体育器材的管理中,所有的体育器材堆积在地上,未按照器材的材质、使用频率等进行分类摆放,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不重视体育器材管理,器材室常年灰尘堆积,这就导致部分器材由于未及时地清洁而遭到了损坏;在防患措施方面,部分中学认为体育器材只要做好保养和维护工作即可,未采取防火、防潮、通风等措施,导致一些器材出现了一定的损坏率。(二)器材管理者方面
在多数中学中,对于体育器材的管理一般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他们既要教课,还有负责器材管理,精力易分散,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即使一些学校安排了专门的体育器材管理人员,但由于缺乏对各类体育器材维护和性能方面的知识,导致其在工作中由于对器材的保养不当,体育器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耗损。同时,部分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其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需要更换或维修的体育器材也未及时处理,导致体育课程面临着器材短缺的问题,也让体育教师和学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此外,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器材的安装、维修等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不知道具体的安装标准,也缺乏相应的安装工具,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体育器材的安装更是无从下手,如足球架、篮球架等,这些都对中学体育的健康有序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三)器材管理制度方面
中学体育管理制度存在着漏洞。部分中学购置器材时未考虑全面,有些器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还有些器材被闲置,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老旧的体育器材未能得到及时地更换,管理方式的粗糙等都对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三、中学体育器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器材室方面
(1)针对器材室摆放混乱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用空间分层模式对器材室进行归类整理,根据各种器材的特性,从安全便捷的角度考虑所放置的位置。如较重的投掷类器材适于放置在靠近门最底层的地方,一方面摆放时省力,另一方面安全性较高。球类属于较安全的器材,且轻圆易滚动,应摆放在顶层凹槽中。对于体育器材的摆放除了从特性出发之外,还应了解其用途,按照不同器材的用途指标出发,进行分类存放,这样既便于查找,又方便利用。如对于重量较重的器材,一般应放在较低的位置,从而有效避免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对于绳子、垫子等器材的存放,则主要考虑的是环境,应将其放置于干燥、通风的区域;对于球类的存放,则要进行适度的充气,充气的量既不能太足也不能太小,因为气量过大,容易造成器材表面出现裂缝;气量过小则容易导致内胆发生粘连。(2)对器材室进行彻底大扫除,对于可移动的器材做好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工作,对已经损坏的器材及时报损,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固定类体育器材要做好定期巡查工作。这些器材往往放置在室外,因日晒雨淋比室内的更容易老化。学校要制定相关巡检制度,落实人员定期开展常态化巡查,并对每次巡查做好文字记录。此外,器材室还应确保做好,防火、防潮、通风措施等防患措施。
(3)针对器材室空间不足问题,专门制作楼体外挂式简易器材架,不但增加了存放器材的空间,同时提高了器材借还的效率,避免在集体活动时出现借还器材拥堵而造成安全事故。
(二)器材管理者方面
(1)认真准备需要检查的体育器材的各项资料,详细填写各项内容,从而让这项管理更为科学,更具条理。认真对待主管部门的各项检查,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效率。(2)增强服务理念。工作尽职尽责,通过与体育教师取得联系,及时进行器材的准备和保养等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3)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培养管理人员的严肃、认真,有序科学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运用管理体制的科学方法,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形成了“人人都是管理主人,人人都是学校形象,人人都是学校质量”的团队精神和诚信、务实、团结、进取的团队作风。为营造管理工作氛围、追求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4)针对器材管理人员不足问题,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体育器材学生管理机构,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对于教学楼体外简易器材架由指定的学生承担器材的借用、回收、摆放、记录等工作,以此缓解课间器材借还时的拥挤,充分的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同时完善学生器材管理员制度体系,开展自制器材的活动。
(5)让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管理更科学。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体育项目的丰富,体育教学不再是边缘学科。体育器材类别和数量的增加,对现阶段的体育器材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器材含金量的增加等需要学校的体育器材管理者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积极学习器材管理相关知识,掌握其质量标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度,通过对不同类型和用途体育器材的科学有效性管理,提高其管理效率。与此同时,拥有一份较强的责任心对于体育器材管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在责任心的带领下,他们能够更好地对体育器材进行处理、对于其寿命、隐患也不会置之不理,而是及时检查、登记等,这都为其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石。
(三)器材管理制度方面
(1)做好器材的保养和维护工作。相关工作者应从器材的性能出发,科学使用,并对易耗品进行登记、补充,对于破损的器材也要及时进行登记,并让相关破坏者按照规定予以赔偿。(2)根据《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与学校实际结合,对于缺少和不足的器材严格按照申购流程进行购买,由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再购置,并及时入库登记造册。
(3)创新管理模式,对于学生大课间使用率较高的器材,采用楼体外挂式简易器材架放置,由指定的学生器材管理员承担器材的借用、回收、摆放、记录等工作,以此缓解课间器材借还时的拥挤,充分的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完善学生器材管理员制度体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成立学生器材管理机构,开展自制器材的制作,每学年开展评优评先等活动。
(4)完善器材管理的各项制度,例如:《体育器材室管理制度》、《体育器材安全使用规范》、《领用借还制度 》、《维修保养制度 》、《损坏赔偿制度 》、《报废报损制度》等。加强对器材的保管、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使其使用和管理更加有序。在器材使用前或使用后都要进行认真检查,并及时将用完的器材归位。对损耗的器材应及时填写报损单,任课教师签名。
(5)重视体育器材的日常维护工作。体育器材像所有有生命的物质一样,也是有寿命的。体育器材寿命的长短一般是由质量和维护工作决定的,因此,重视维护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势在必行。对于广大的中学而言,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用于体育器材维护的基金,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同时,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学校应安排专门的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登记,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实时更新数据,了解哪些器材使用频率较高,哪些较低,对于较低的减少购置量,来降低成本。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则要从制定维护规范入手,通过对相关条款的执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应的登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石,也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护航。此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对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相应的检查,对影响体育器材寿命的影响因素及时进行汇报和处理,从而延长其使用周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体育器材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对体育器材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制定出更为科学的管理措施。本文从器材室、器材管理者和器材管理制度三方面展开论述。尤其是管理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贡献力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