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园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而古诗词的赏鉴对中学生尤为重要。笔者任教的班级是理科班,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活跃,却不擅长形象思维。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古诗文背诵,却不能赏鉴它们的内涵。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下同学远离自然,无法真正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特征,二学生远离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无法理解古典诗词的内涵。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方能对症下药,从而提高他们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二、走进自然,感受诗歌意象美
(一)远离自然,难解诗词意象
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我们的闲暇大多被电脑和手机占据,再也没有闲情雅致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尤其高中生大多喜欢呆在家里,一方面由于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已失去欣赏自然的能力。他们出生于城市,从小便离开了自然,他们的游乐场所是淘气堡、电动城等,长大后便流连于电视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有些人即便走进自然,也无意静静欣赏、玩味自然的美景。古诗词中景色描写俯拾即是,因此欣赏自然景物对古诗词赏鉴尤为重要。而当下的高中生远离自然,甚至对身边的校园之景都漠然置之,更别说时常去郊野田园、山林溪涧漫步了,因此他们没有能力理解和体悟古诗词中表现的优美意象与意境。作为师者,要想让学生爱上诗歌,首先必须让他们走进自然。(二)走进自然,赏鉴诗词之景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叶的生长、变化、零落,仔细聆听花的开放、凋谢,仔细感受大自然的四时不同之美。只要我们用心,便会被自然之美深深感动,因为我们的生命血液中浸透着自然之脉,所以刚出生的孩子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我们虽没有诗人的才华,能将自然之美化为凝练的诗句,可我们至少可以赏鉴古人留下那些精美的写景诗句。古诗中的景色意象是经过诗人的静心选择并蕴含着他们内心的情感的景物,这些意象准确表达出景物本身的特征。例如唐朝钱珝的《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学们如果没有看过芭蕉,便很难理解诗人那生动形象的比喻:用“绿蜡干”和“一缄书札”来比喻未展开的芭蕉。笔者在课堂上讲解这首诗时,通过提问学生,发现班级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从没看过芭蕉,因此即使我详细地讲解这首诗,学生们也没办法理解这首诗。芭蕉虽非庭前屋后常见植物,但也并不是罕见之物,许多公园都会栽种,它的最大特色便是硕大的绿叶,夏季常会撑起一片绿荫。可是未展开的芭蕉,只能在芭蕉刚刚抽叶的五月份才得以看见,也只有亲见过的人,才真的体会到“绿蜡干”和“一缄书札”,这两个比喻是多么贴切而又形象!
(三)赏鉴诗词,理解自然之景
自然之景的欣赏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典诗词的景物意象,反之古典诗词的赏鉴也可以提高我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常有看见绝美风景赞叹不已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其实古代细腻善感的诗人早在他们的诗词中为我们描绘过。仲春时节,笔者和学生一起登山,日暮时分,从南天门拾级而下,到了山脚,蓦然回首,笔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满目淡绿,一缕斜阳穿过树梢,形成一片云霭,氤氲美丽。学生们也被感染了,纷纷赞叹眼前之景。笔者便趁此机会启发学生,用古诗句或者自己的话表现眼前所见之景。听了问题后,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片苍翠”,另一位学生则引用了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学生们都说好。 “两位学生都道出了眼前之景,但是第二位同学引用的诗描述得精炼而又形象。只是李白的诗对眼前景描述不够精确,山林在斜阳中的岚霭没能在诗句中体现”笔者评述道。学生们微微点头,这时笔者便趁势说出苏东坡《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中的词句:“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准确凝练形象优美”,一位学生评述道。如此看景方为真赏,如此读诗才能真悟。苏东坡的词让我们看到了景的最佳处,事隔多日,那回眸一瞬的惊美画图依然清晰地呈现在笔者的眼前,相信随行的学生也一定记忆犹新。三、深入生活,感受诗歌的人情美
(一)无视感受,不能走进诗歌
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网络的普及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古诗词中的离别诗,让21 世纪的中学生读,他们已无法体会到那份离别带来的深深悲痛。尤其是那如同死别的生离,一去却又杳无信息,让人一辈子的等待是一种怎样的痛呀!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便反映了诗人和亲人失去联系多年后返乡路途中的凄伤心境。可很多学生读此诗毫无感觉,他们没办法理解,因为当今即使相隔万里,在地球的那一端也随时随地可以视频通话。古典诗词中的有些内容,离我们当下的现实太遥远,这便从客观上造成了同学们无法走入古典诗词。然而当下的人们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感受,变得个性自我,却越来越远离他人。他们没时间面对面交流,即使面对面,也各自拿着手机频繁浏览网页,尤其对新一代的高中生来说,在主观上无视生活的体验和无视他人的感受才是他们很难走进古典诗词内容的根本原因。(二)深入生活,赏鉴古典诗词
社会再怎么发展变化,人们都会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内心体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正因为我们和古人有着相似的内心体验,古人诗文方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此读古典诗词中诗人的人生,必须联系读者当下自己的生活现实,这样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作为师者,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自己的生活,观察周边人的生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这些为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三)赏鉴诗歌,感受美好生活中逆境的勇气
正值青春年少的高中生,阅历浅,十几年的人生中或多或少也会遭遇挫折。例如家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间的争执和矛盾,生活的茫然和困惑等等。其实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事,而面对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我们欣赏诗歌内涵。反之诗歌鉴赏,也会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不仅让我们看见人性的美好,还会给予我们面对生活这种不如意的态度和处理不如意的方式表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笔者在教学经历和自身的实践中发现拯救心灵的药方有两种——走进自然和阅读经典。走进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暂时脱离困境,唯有阅读经典能让我们在感知一个个伟大人格魅力的同时,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从而让我们的心灵真正获得救赎。而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文学中的经典,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愈加显得璀璨耀眼。阅读古典诗词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如果能联系现实生活,不再觉得诗词的内容与我们毫不相关,而是觉得诗人就在当下,写的就是我们的心结,学生便会对诗词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生活是诗歌的创作源泉。”[1]因此我们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走进古典诗词的内容中,才会对古诗词中表现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心有戚戚,从而以诗中的完美形象要求自己,如此学诗方为真学。
在中国古典诗词式微的当下,仿佛只有学生才有机会触碰到古典诗词,因此高中阶段古诗词鉴赏能力奠定学生今后一生古诗词阅读水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任教,作此文与同行共勉,笔者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让他们在自然和当下的生活情境中阅读古典诗词,爱上古典诗词。同时通过赏鉴古典诗词,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生活。
“诗寓情志于景于事。”[2]花落(景)人亡(事)两相知,方能亲近古典诗词,方能赏鉴古典诗词,方能爱上古典诗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