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诗歌阅读与写作教学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153
■单百灵 杨 佳 黄 丽/琼台师范学院文学院

  在高等院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文体写作部分首先涉及到诗歌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诗歌阅读是文学阅读的一部分,但是又和普通的阅读有区别。与此同时,传统诗歌很难再唤起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文学的热爱,这和文学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本文通过探究影响诗歌阅读与写作的诸多要素,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来探究诗歌教育与美育的关联。

一、诗歌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首要条件:阅读程度和经验视野

诗歌在这个时代变成了娱乐的对象、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或者附庸风雅的媒介,真正的诗歌被时代遗弃在一旁。很多读者对于诗歌的阅读体验经验非常浅薄,诗歌的阅读视野受到严重限制。

  阅读经验影响接受者对诗歌的理解。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举的诗歌范例,有一首是蓝蓝的小诗《柿树》:

  上午。郑州商业区喧闹的大道。/汽车。人流。排长队人们的争吵。/警察和小贩争着什么。/电影院的栏杆旁/——亲爱的,这儿有棵柿树/有五颗微红的果实。/灰色的天空和人群头顶/五颗红柿子在树枝上——/亲爱的,它是/这座城市的人性。

  当我让学生阅读全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诗歌中使用了两次“亲爱的”?大部分同学对这个词语运用的解读是模式化的:“亲爱的”拉近了读者与诗人的距离。

  本诗为我们结构了同时存在却风格迥异的两个意境:以人们的视线为界,下方是都市里的嘈杂忙乱,上方是都市上空单纯的生命,二者形成的对比张力,通过一句充满惊喜的“亲爱的”充分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读解,诗歌的主旨跃然眼前。

  诗歌阅读理解需要借助丰厚的经验积累作为前提条件。对于现代诗歌缺乏阅读经验的接受者(或学生),无法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表达意图和情感脉络。诗歌的特征之一是跳跃性,这就为诗歌的阅读理解设置了很多障碍,缺乏阅读经验的接受者,困惑于诗句中若干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当然很难“读懂”,读不懂,自然难以认同,无法喜爱。因此,培养阅读习惯的日常阅读,必须涵盖诗歌阅读,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阅读,需要涉及诗歌类型中的经典文本,而不是沉溺于现代网络流行诗歌,只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阅读解析与教学指导切入点:情感把握和直觉审美

阅读引导推荐直觉把握的初读法。直觉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的产生依赖个体存在过程中的诸多结构性要素,比如个人的知识、阅历、环境甚至本能。直觉直接而迅速,不依赖与人的理性分析,而紧密连接于人的感官世界。而诗歌的本质恰恰在于抒情。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心情。”可知诗歌恰好是诗人直觉的显现。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接受以直觉为入口,连接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是诗歌情感的外在表现:意象和画面。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体现在作者情感表达上即直抒胸臆,这是古今诗歌优美语句的成因:大美在于自然。

  直观感受在教学中成为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的第一步。体验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

(一)寻找关键词语

体验中首先要做的是尝试辨别关键词并进行分析。诗歌阅读过程中,直觉会把某些词句推到阅读者的感觉视野中心,从而为读者最为敏锐地感知到,印象深刻,甚至难以忘怀,反复吟诵。我们把这一部分关键词当作突破诗歌阅读的关键点。

  比如在阅读舒婷的诗歌《思念》的时候,很多同学提出诗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是“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和“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深处”。他们认为诗歌表达的是一种悲伤的情感主调,这种悲伤深沉而难以言表,持久地停驻在内心深处。

(二)解读陌生化意象

除了表达情感主调的关键词句之外,还有一类特殊意象表达需要关注,尤其是陌生化的意象。同样是在舒婷的这首诗中,开始有两句“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和“一题清纯而无解的代数”。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引导和诗歌跳跃性特性的解释回顾,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陌生化的语句表达的意象:这是两个对思念的比喻。把思念比喻成“挂图”实属罕见,但加上“色彩缤纷而缺乏线条”,就体现了思念本身五味杂陈而又难以细细勾勒的特点;把思念比喻成“代数”也实属清奇,但用了“清纯而无解”,就表露了思念看似简单却永远无法开解的特点。对本诗前两个意象理解之后,同学们就都豁然开朗,和作者的情感世界相互勾连起来。

(三)对比体验

在具体的诗歌阅读教学中,凭借直觉把握,进行对比体验有利于更加细致地把握作者的表达脉络。将舒婷的《思念》和另一位当代诗人蔡其矫的一首同题诗歌《思念》进行对比。

  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从诗歌表达方式中引出诗歌意象和意境表现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效果。蔡其矫诗中三个意境,构建出三幅不同的画面,引发诗歌接受者的想象和审美体验。第三个意境格调不同,把体验者从美好的想象拉回灰暗的现实,“细雨蒙蒙”和“沉默”共同构建了一个灰暗而无法言说的凄楚现实:“为倾心而永久等待”,而这等待可能是没有尽头的,作者收回自己想象世界的所有美好,重新审视现实,悲伤之情难以言说。通过对比,加深阅读体验,让学生们感知诗歌情感主调的差异。

三、诗歌解读的进阶:审美提升与想象力开发

在所有的文学创作类型中,诗歌是最具想象力的体裁形式,也是最注重创造性思维运用的体裁形式。创造性思维要求在感知、思考、想象、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心理活动,在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是很重要的一种类型。

  求异思维在文学实践中,诗人刘禹锡曾经有诗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打破传统的悲秋主题,力求表达全新的情感体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最早出现在对诗歌语言的论述中。陌生化排斥自动化的语言表达,追求新奇的表达,从而更加突出地表现在各类艺术形式中。陌生化理论在诗歌中的典型表现主要是语言陌生化、意象陌生化。

  陌生化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有的时候,普通语言通过反常排列同样可以产生陌生化的效果。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的诗《外婆的情书》中:“甚至有足够的空间/藏着我妈妈的妈妈的书信”,“妈妈的妈妈”,其含义就是外婆。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外婆”是称谓,而“妈妈的妈妈”具有时间的延展性,带着我们通过代际的回溯,慢慢返回到外婆的时代中,对过往的情感进行审美感知。

四、诗歌创作衍生:写作教学与美育

高校的中文系历来并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但是基础写作的创作教学却永远离不开诗歌创作的环节。基础写作教学的诗歌文体创作,尝试从一个意象的创作开始。首先设定创作的第一步:一个你爱的人消失了,就是什么?请你回顾自己的感觉组织一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方法,要求表达贴切、感人至深,尝试陌生化的表达。在思考的环节中,我们介绍了情感“体验移植”的方式,虽然体验移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完成情感的复现或想象,从而实现较为贴切的表达。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构建了空虚的时空、自我;有的学生表达了窒息、濒死的感觉;还有的学生借助已有文学意象拓展表达。当学生们完成第一个意象构建之后,鼓励他们尝试第二个,指向同样的情感体验,而表达不同,两个以上的表达就足以形成意象层了,诗歌的雏形开始诞生,在创作中回顾之前阅读过的诗歌,加深理解,指导创作。同时,也可以用同样主题的优秀诗歌为例,让大家在比较中寻找想象力表达的不同。

  在这个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从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再经过自己的创作尝试,完成审美感知的传达,艺术创作的目的部分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是一个技法的传授者,而且是美的感受和传达者,同时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悟感情,教学就有了温度。

  诗歌写作的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以创作为目的的,它一方面应该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辨别能力,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在审美的同时了解创造美的奥秘。知其来龙去脉,懂得批判评析,诗歌文体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