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建湘(以下简称禹):欧阳教授,现在您已是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个标杆,您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中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我们首先还是从您获奖的最大感受谈起吧。
欧阳友权(以下简称欧阳):获得鲁迅文学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但我认为,这个奖对于文艺理论批评界来说,有着更深的意味。当前,我们的文学面临着两次巨大冲击,一是文学的“边缘化”倾向,二是“数字化”媒介造成的文学嬗变。那些依附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介作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学,对我们的文学传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我们的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如何应对,已成为一个急迫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而我的这本书获得鲁迅文学奖,说明学术界已确证了网络文学所带来的“范式转换”,认识到了文艺理论在数字化语境中重构的必要性,并且意味着主流学术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这个新领域的认可,这对于我来说是最欣慰的。
禹:呵呵,那么您的奖金如何使用呢?
欧阳:其实奖金并不是很多,我看主要还是侧重于精神奖励吧。这些奖金,我首先用来购买了一些书籍,“每日一读”是我多年的习惯了,购书也就成了我的最大“嗜好”。当然,我也抽空去商场帮妻子挑了几件衣服,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的默默支持,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啊。
禹:可以说,当前的网络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艺术、休闲娱乐等等,无一不被网络所覆盖。请问网络技术对文学以及由之引起的文艺理论最深刻或者说最本质的影响是什么呢?
欧阳:我认为网络技术造就了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包含这些理念:如知识的民主、交往的自由、信息的共享、观念的开放、信仰的多元,以及市场机会的扩展,等等。这种平等、自由、参与、共享和兼容的理念,就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新型文化并存,从而颠覆了文学的等级观念,消除了“贵族书写”的传统,实现了全民参与文学的个性狂欢。
而这种草根的网络叙事,又促使我们去反思成规的文艺理论,它推进我们对文学的创作、欣赏、传播和批评方式,以及文本存在的形式、文学功能等进行重新思考。网络文学打破了许多文学惯例,突破了原有文学的思维与观念,这要求我们有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承载对文学的解释功能。
禹: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文艺理论的边际不断位移,尤其是西方层出不穷的文艺理论主张和流派,是在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文艺理论的话语系统和理论语境中展开和进行的,并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方法。您基于网络文学的兴起而构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您关于网络文学新学科的理论奠基是一种更大的理论位移,您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欧阳:从20世纪开始,西方的文艺研究从理论、方法到观念、立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也是人类的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蓬勃迸发的一个世纪,科学技术在这一百多年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程度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传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和经历种种冲击,人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的社会观、自然观、人生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也因此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
这样一来,我们的文艺理论就要从“问题意识”出发,不但要回答“文学是什么”,还要面临“怎么认识文学”的问题。面对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我们要用新的“理论视域”来审视它,来阐释它,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域”。文艺理论的不断位移,正是我们对文学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它拓展了文艺理论的边界,从而帮助我们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学观念。
禹:确实,您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文论领域,为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文艺学形态提供新的理论资源。我注意到,您的《网络文学论纲》获得了教育部高校优秀人文社科奖和湖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最近,您的《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又获得了湖南省社科基金优秀成果鉴定项目,在这个新成果里,您主要阐释了哪些理论问题?
欧阳:《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是我们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一个湖南省委托项目成果,我首次尝试构建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即以网络文学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文学应变、媒介叙事、主体阐释、文学性、精神表征、文化逻辑、人文价值、研究理路等为基本框架,以此概括出当前网络文学的理论范式。
我想通过这种研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学,把握网络文学的审美规律,使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现象获得科学的理论解释和规范引导,让文艺更好地适应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的时代变迁。我希望我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朋友来探索这一领域。
禹:您曾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普通高校网络文学课程的原创性教材《网络文学概论》,主持了关于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相关课题。有人说,正是因为您,网络文学才得以进入到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殿堂。今天,我要问的是,在网络存在大量“灌水”之作时,您认为网络文学需要秉承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才能最终赢得文学的未来?
欧阳:我认为,文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始终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是人性化的心灵家园,也就是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但它的艺术命意是超越技术的。因此,文学要真正赢得未来,就必须借助于新技术、新媒介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要具有人文精神与历史理性,只有这样分文学,才可能是永恒的。
禹:您作为一个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我好奇的是,您目前更关注网络文学还是纸质文学?
欧阳:我现在每天都要在一些著名的文学网站里浏览,随时了解网络文学的“现在进行时”。当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工作者,关注纸质文本也是我的“专业”。不过,我现在买书更多的是网上购物了,用支付宝很方便,还能打折,图书城倒是去得少了。
禹:说到纸质文本,我想问一下,您怎么看这一届的茅盾文学奖?
欧阳:茅盾文学奖有它的评选机制,每一届的结果,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文学标准、文学趣味不一样,很难做到人人满意。我现在书桌上就摆放了这次的获奖作品,我正在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平衡的结果,作为一个国家文学奖,要综合各种考虑,很不容易。
禹:我知道,您从事网络文学已有十年,在这一领域,您已经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主编了几套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都曾看到您的论文。您最近又有什么新成果问世吗?能否透露一点?
欧阳:最近有一部《网络文学发展史》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对汉语网络文学的发展做了一次较为认真的调查和清理,理清现状是为了它更好地发展。
禹:让我们来换个轻松的话题吧。据我所知,您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爱好,一是爱看拳击节目;央视星期天的拳击直播几乎是您雷打不动的必看节目;二是每天坚持到湘江游泳,无论冬夏。拳击是一种力量美学,而戏水则充满了一种柔情之美,我想知道,这两者是如何在您身上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欧阳:呵呵,这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啦。拳击是一种力与美的展现,直接的对抗性体现了人类自身力量的强悍与智慧,我们在拳击比赛中,能更清楚地欣赏到一个纯粹的人,真实的人。文学是人学,拳击也是人学。
而游泳是我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只要不出差,我都会坚持到湘江击水,这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自我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冬泳,更是一种挑战,一般的人夏天可能会坚持一段时间,到了冬天,都偃旗息鼓了。这么多年来,我无论春夏秋冬,都风雨无阻地坚持下来了,这是我的个人爱好,也是毅力使然吧。
禹:正是这种毅力,成就了您学术上的累累硕果。
欧阳: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的,靠吃苦耐劳,靠勤勉好学,做学问就是要坚持不懈,梅花香自苦寒来。
禹:您的话给我很大启发。在您勇攀学术高峰的道路上,您的生活也是如此的丰富和精彩。看来,您不但拓展了文艺理论的边际,而且拓展了生活多彩的边际。谢谢您!
欧阳:谢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