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正面管教在艺术类中职公共文化课堂提问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632
■陈 流/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一、前言

艺术类中职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是因为有艺术天赋想继续进升到专业院校深造,或是因为文化成绩不佳中考失利而想学一门艺术技能到社会上谋生,总体来说在在艺术专业学习中较积极主动,而在文化学习上自觉性差、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能力不强。针对这种状况,艺术类中职的公共文化课就必须担负起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引导情感价值取向这三大重任。那么,艺术类中职公共文化课怎么教?文化课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课的艺术修养怎样有机结合起来?怎样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人才?这成了值得中职公共文化课教师们深思并实践的问题。

  许多艺术类中职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上,对待公共文化课学习掉以轻心、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学生还出现上课玩手机、讲小话、打瞌睡等不良行为,这就会被老师贴上了“叛逆”、“学习差”的标签。而许多公共文化课的老师认为,课堂上把知识点传授完毕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学生基础太差无力扭转不爱学习的局面,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也已经成型而无力改变。这就出现了在平时的文化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顾自讲授,学生在座位底下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听课,学生责怪老师讲的听不懂。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上课,这就形成了教学恶性循环。特别是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教师是随口随意提问,学生是对回答可有可无。这种无效提问对教学毫无禆益,这丞待中职公共文化课教师们大刀阔斧的改革。

  “正面管教”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在阿德勒、德雷克斯“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多年实践、运用和推广一种家庭教育理念。它倡导既不惩罚也不娇纵,以和善而坚定为核心,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培养孩子负责任、自律、合作、解决问题等品质和能力,学会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简·尼尔森博士提出 :“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艺术类中职学生从小到大总是受到来自各方面对他们文化学习的批评和指责,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差,他们内心极度缺乏自信,更不会在文化课学习上积极努力地表现自己。那么在艺术类中职公共文化课堂中运用正面管教中的启发式提问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要怎么去做,在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扭转不良的局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受尊重的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学习的心理归属感,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积极地创作出激荡人心的艺术作品,实现其人生价值。

  简·尼尔森强调 :“ 当学生感觉好的时候,他会做得更好。”正面管教与传统管教有所不同,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做学习的主人。本文接下来将以艺术类中职公共文化课堂中的提问为例,通过正面管教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从不想学到主动学,提高自信心,对文化课学习从抵触到喜爱,最终收获文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尊重肯定

每个学生在公共文化课堂中都是一样的求学者,享有同样的求学机会。但是由于能力的个别差异,有着各种层次的学生,好学生往往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所谓的“问题学生”会因不自觉出现各种不良行为而不受老师待见。这就使得这些学生会因不被重视,不被尊重而破罐破摔,导致教学恶性循环。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是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考试成绩欠佳的学生,都给予均等的机会,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中,平等和尊重的是前提条件。教师提问的时候,神情温和,语调平缓。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看着学生,适时颔首微笑,即便是学生的回答不妥,教师也要态度和善而坚定,不嘲讽打击学生,避免用强硬的态度制止学生,而是用“共情”的心态建立情感链接来分析学生回答的错误根源,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如在历史课《鸦片战争》一课中,老师抛出问题 :“ 若无虎门销烟,是否战争就不会爆发呢?”按照学界的传统观点,答案是鸦片战争会爆发。但是就学生的学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些学生会认为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未必会爆发。学生就会提出他们的观点。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也不是把学界的传统观念拿出来压制,而是与学生展开交谈,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就乐意与老师平等对话,表达出他们内心对这个问题的真实想法。这样老师最终发现是因为学生没理解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才会做出这样的回答。通过一问一答,创设了一个平等尊重的环境,学生有了课堂归属感;通过一问一答,师生双方求同存异,学生有了被肯定的价值感。由此学生有了信心,就会对文化课产生兴趣了。

三、鼓励引导

美国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 :“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如果得到的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容易形成反抗和叛逆;而受到鼓励的学生,会萌生出更大的学习动力,会自觉克制不良行为。鼓励不是单纯的表扬,不是简单笼统地说“不错”、“很好”、“挺棒”,而是要具体入微地落到实处,指出哪一点哪一方面甚至是哪一个知识点掌握如何。这样的鼓励才能明确地给予学生养分,才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同样在历史课《鸦片战争》中,探讨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从交战双方进行比较,鼓励他们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不限广度,不限深度,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细致点评,耐心分析,遇到精彩之处还给学生鼓掌打气。众人拾柴火焰高,课堂氛围积极向上,集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教师适时拔高,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纷纷表示深受鼓舞。课堂上一个小小的鼓励就能带来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其实没有不良的学生,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多用启发式提高来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鼓励来激励学生,学生就会做得更好。

四、挖掘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体,传统说教,学生是客体,被动接受,这容易走入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不能培养核心素质。那么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艺术类中职公共文化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参与者、旁观者,仅作必要的指导和讲解,这将改变谭堂的有效性。当把课堂这个舞台交给学生之后,学生自由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华潜能得以充分展现。课堂由学生做主,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课堂搞活之后,老师才发现学生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只是之前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这令老师们惊喜和自豪。老师要赞美和肯定学生的才能,不断放大他们的闪光点。以历史课《戊戌变法》为例,课堂中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集体研读课文内容,教师适时做了教材补充,学生相互给对方组提问题。一组学生提出了 :“ 戊戌变法是哪一事件在政治上的回响?”另一组学生就用说唱的方式唱作了“甲午中日战争”一事,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形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轮到另一组学生提出了 :“ 戊戌变法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方组学生即兴表演了光绪和慈禧在当时的种种行为,形象生动,诙谐有趣,让人耳目一新,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艺术专业特长,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深刻理解了学习内容,并自动自觉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核心素养。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那么将正面管教引入艺术类中职公共文化课堂中,善用课堂提问这一工具,将能创建一个有效的课堂,达到教学双长。教师通过偱偱善诱,启发式提问,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在老师的精心打磨下,尊重肯定学生、鼓励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每个学生都能是一块温润而美好的美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