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囊括了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界对其的研究自2017年至今始终热度不减,且随着研究视角的逐渐多维、研究程度的进一步深入。为了理清学界的主要研究动向,本文以2018年度中文核心来源期刊文献为对象,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四个方面的热点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现实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的概括、总结和反思。这一理论成果的产生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当下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思想凝结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这一思想从产生之时随即蕴含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所坚持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自我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品质。此外,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五大发展理念等都体现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在共产党人头脑中扎根发芽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生动进程,更体现了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事关全党发展的核心问题,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思路包含着对发展道路新探索的历史逻辑、对党的指导思想创新的理论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的时代逻辑以及思想体系内部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和谐统一的内在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理论逻辑,对人类文明合理扬弃的文化逻辑,对社会主义发展脉络承鉴和反思的历史逻辑,对中国发展道路和经验概括总结的实践逻辑,党中央、领导人和人民群众有效机动的主体逻辑,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长久以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其自有的理论特征。在思想基础、价值指向和理论创新方面,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引领性和开创性,集中表现为思想理论体系的上下统一、内外兼顾,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兼顾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和空间的整体性,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形态”的科学性、蕴含着深厚“文化逻辑”的实践性和坚定“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发挥主体自觉能动性的统一以及实践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多维价值性,这一思想体系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体化使命、世界和谐进步的全球化使命和人类永续发展的终极化使命三个不同层次的价值向度,同时也反应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意义,表现在理论对现实的准确把握、科学反映和正确指导,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独特经验借鉴。从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的维度来看,这一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为解释背景,以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解释主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问题的新的科学回答,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主体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目标,是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其思想的人民主体性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上。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更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融会贯通于力量源泉、行动指南、工作宗旨等治国理政的不同范畴,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准。人民主体性是这一思想的灵魂,将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将人民性与治国理政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在脱贫攻坚、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具体实践中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从人民主体思想的溯源来看,在生成方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时代精神的发展,在内涵方面体现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和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辩证性,在功能方面体现了理论定位的长远性和具体实践的指导性,在语言逻辑方面体现了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为语言内涵的民族性和以生动形象、直抵人心的语言形式的亲和性,在价值特征方面表现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广泛性和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参与者和创造者的真实可行性。从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性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与治国理政的众多具体方面具有深入结合和科学实践的可行性。以文艺发展为例,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指导下的文艺发展就是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建构,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文艺存在的意义本源,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从而指导当下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的文艺事业发展始终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对于如何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工作做大、做好、做深,自十九大以来一直是热点问题。“三进”工作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必须要通过凝聚思想共识确保工作方向的正确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工作的实践性、通过加深学术研究确保工作的科学性,从而推动“三进”工作系统化、全面化开展,在“三进”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正确分析“三进”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规律,做到统筹兼顾。其次,要树立问题意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找出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解决,把“三进”工作的推进落到实处。再者,要树立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找出推动“三进”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然后,要培养正确的话语方式,结合当下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的话语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最后,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真正确保“三进”工作面向人民大众,并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此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必须解决好“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等问题,落实“三进”工作话语主体的责任,丰富“三进”工作话语内涵并实行科学有效的话语逻辑,从而完善“三进”工作主客体运作机制,增加话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在生态文明现状和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的理论逻辑和五位一体布局的实践逻辑的生动结合,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同时,生态思想作为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形态实质和思想维度,以实现美丽生态梦为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论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生态发展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践场,创新生态发展方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发展制度,具有战略性、系统性、辩证性等特征,是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结合,不仅是基于中国生态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依据,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为源泉,以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生态发展水平现状为背景,总结国内国外两种关于生态发展的经验,创新提出绿色财富观、绿色生产力理论,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和技术升级,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财富理论的重大创新。生态思想以美丽中国为新时代中国生态发展的方向,以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为关键问题,以整体的眼光统筹兼顾为思绪,以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为重点,以制度化法制化为保障,将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发展和国际合作等手段协同发力,是对当下亟需解决的生态矛盾的科学回答,是对美丽强国建设经验的凝结和反思,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根本理论支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