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 20 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1]她让被试者做 22 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 55 倒数到17 等等。而分为两组条件进行测试:一组让其完成所有工作,另外一组在做到一半任务时就停止实验。接着立刻让被实验者记忆刚刚的任务内容,实验结果:未完成的工作的被实验者记忆了68%的内容,而已完成的工作的被试者只能记忆43%。得到结论: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记忆保持得较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1]
二、蔡格尼克在教学的运用
(一)导入设疑,建立任务式教学
根据蔡格尼克效应的实验:一位记忆力非常强的服务生可以记住客人说的所有菜名,但是在上菜之后全然忘却。蔡格尼克效应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原理:对于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去做的任务时,人们往往会在脑海里将未完成的任务置于重要的位置,使大脑记忆和工作效率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一,设疑导入是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考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2]此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认知需求为学习的驱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去探索知识,思考问题。所以在课堂中带着疑问去进行课堂教学,设立一个清晰的学习任务,建立任务式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本文以初中部编版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结合蔡格尼克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
首先在课堂开始前播放一段武昌起义的视频,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此时提出问题:“武昌起义为何而爆发,有哪些支持爆发的条件,辛亥革命有哪些内容?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这就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立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内容、影响为主线,着手解决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活动,采用提问—思考—回答—点评—纠错—总结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同,传统教学在上课时直接“注入”式灌输知识,学生在上课前不知道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以及为何学习,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不足,自然不能引起思考和反问;而在设置疑问和建立教学任务后,整堂课教师都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二)学案留白,课堂作业进行时
如同蔡格尼克效应的实验之一,当一个圆画在纸上,没有人会注意到,但是如果这个圆画留有一个缺口,人们会忍不住的想要去增添一笔,将线条延伸至圆满。这种追逐“完美主义”的心理效应也是蔡格尼克的原理,所以在课堂中老师不能一手包办,适当留出知识余地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中,老师通过ppt,板书,教材等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但是这样也让学生缺乏自己动手和锻炼的机会;另外辛亥革命的作为初中历史课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课,其涉及的知识还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光靠书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教师制作有“留白”的教案,让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缺口”。在讲解“三民主义”内容时,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涵和性质是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图表示的学案,留有三民主义提出的人物、时间、内涵的空白;然后在课堂中布置课堂作业,完成表格的空白;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ppt和跟随老师语音的讲解,完成知识卡片;这种填补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完成感”,增强学习动力,也锻炼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留有余地,留下思考的尾巴
根据蔡格尼克效应,未学完材料的回忆要优于已学完的材料,如果人们在即将要完成一件任务却戛然而止时,往往使人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利用蔡格尼克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停止讲解,适当给知识留白,有助于学生记忆。譬如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蔡格尼克效应,在课堂的最后停止教学,留下本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不做讲解,告知学生课后完成最后一个问题的思考和笔记;这样使得学生的笔记无法全部照抄老师的板书或者ppt,这时蔡格尼克心理效应就产生了:学生未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又想把整堂课的笔记记录完整,就会引起学生的“完成欲”,主动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完善笔记,达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如何评价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中,老师的板书主干通常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内容以及历史影响,而老师可以在讲解历史影响时停止教学,给出一段材料,留下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材料:人们常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另外,老师也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辛亥革命新成立的南京面临内忧外患,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在内忧外患下的中国,应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留有余地的教学,深化了课堂教学和知识点的解析。而根据蔡格尼克效应,学生没有得到该问题的答案,也没有完成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探索的学习,故而会更加仔细思考问题,加强对已学习课文的复习和再理解,达到深化记忆的效果。
(四)设置“陷阱”,反思错误的艺术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还涉及在考试和训练中,例如在考试中学生顺利作答的题目将在考试后快速忘却,而在对考场上冥思苦想却没能作答的题记忆深刻,再比如平时做错的题目很容易引起学生回顾和反思,这题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进而对该题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靠。根据这一原理,为提高学生记忆牢度,教师可以多组织模拟考试,引导学生进行对错题的思考,整理历史错题集,攻克学生学习较弱的部分知识点,查漏补缺,强化记忆。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一课中,教师可以故意:“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已经彻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吗?”这这是历史学习和考试常见的错误,学生会不自觉被言语看似的正确性带入陷阱,认为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时教师反问:“帝国主义从此不再对中国进行侵略了吗?”学生这时对于刚刚的答案开始产生疑虑并再次陷入思考,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者自主思考,在学生给出不同意见后点评并总结:“辛亥革命后不平等条约仍然存在,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改变,所以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样教师通过陷阱问题让学生两次思考该问题,并且利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使学生加深了对该问题的记忆和深层次理解。
三、结语
历史教学中,会运用到各种心理效应,而蔡格尼克效应仅仅是众多心理效应的一种,一节历史课堂教学也不仅只运用到这一种心理效应;当然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并运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在历史的教学中,会有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蔡格尼克效应启示我们重视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利用导入设疑,建立任务式教学使学生自主构建式学习;在教学材料中留白,让学生手脑并用,完成课堂练习;在课堂结尾恰当终止教学,留下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论思考和分析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扩宽的思想维度;分析错题,在错题难题中查漏补缺,深化记忆;所以如果老师们认真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将蔡格尼克效应以及其他心理效应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使之融入于自己的教学中,就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乐学、好学,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