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资助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在于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经济层面的帮扶,更重要的在于通过经济扶持实现全方位育人,也就是突出资助育人功能的体现。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要求是做到“三全育人”,将“三全育人”模式运用到资助体系当中,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模式下全新的高校资助育人理念。二、高校资助体系现状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高校的资助体系主要是指学校以在校学生的学费等经济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面的精准帮扶。在精准资助机制的背景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功能更加凸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还有不少人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思想,比如主体意识淡薄、诚信意识欠缺、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根据国家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为使受资助程序得到简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需出具家庭经济困难材料并签订诚信书,交由学院认定即可。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摆正资助心态,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虚假资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精神脱贫比经济脱贫的扶持要更加重要。同时高校的精准资助模式和育人理念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育人工作仍处于待开发阶段,育人浮于表面形式,育人功能不全。目前,许多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由学生处资助管理中心和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工作主要偏向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审核、认定,也就是帮扶的基础阶段,很容易出现“轻育人”的现象。其实,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包括专任教师等都应当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多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共同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作用。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三全育人”模式下资助新体系的探索
(一)创新育人方式,实现全员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同时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教职员工都是育人的主体,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3]。全员育人是指由高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级联动”的教育育人机制。目前社会上有一些爱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设立奖助学金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费支持或实践机会。在学校中,高校应抓住新生入学,印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国家资助代偿业务》等,与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同寄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同时要通过家访、信函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实行对象认定、资金分配、资助标准等方面动态调整,确保精准资助。以全员参与的模式将各种力量都凝聚到资助系统中,同心同德,共同帮扶受助学生。
(二)提升育人实效,实现全程育人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每个阶段的学生的思想特点都是不一样的[4]。因此,从新生到老生,高校资助工作要把握处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将育人工作贯穿于资助体系全过程。马福运曾提出:“稳定德育基本队伍,形成全员德育格局,探索德育导师制度,依靠学生干部队伍。全程实践和定点实践相结合,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相结合,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抓好校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5]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把握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奖助学金评审、毕业生离校等有利时机定期举行资助政策专场报告会,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就业学生进行跟踪动态和建立反馈机制,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资助育人宣传模式。
(三)规范育人管理,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方位育人就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开展资助政策宣讲、诚信教育座谈会、优秀学生事迹宣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正视并合理看待资助政策,及时向学生普及了相关资助政策和信用知识,从思想上培养和巩固了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同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脆弱或存在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的问题,将资助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心理普查、调适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归因,积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防止贫困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校园危机事件。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志愿活动等,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立自强的良好意识。培养学生准确定位、全面、自由地发展自己,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能力,积极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资助育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将“三全育人”模式应用到资助工作中,坚持把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作为工作核心,把资助落到实处,在经济上扶贫的同时,在思想上助力脱贫。不断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推进精准资助工作走向深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