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提升当代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233


  /贵州中医药大学

  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地位和价值受到了很多刚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中学生质疑,“基本概念背一下应付考试就行”,“政治课浪费时间不如背英语单词”,甚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种问题和言论在中学生课堂中屡屡出现。那么使当代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主动学习何以成为可能?方法如何?是否有最合适的时机?这些问题作为当前倡导提升中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不但是具有前提性的审思,同时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具有终极性的价值。以上问题都归结于同一点,经过教育和传播,让当代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且有正确与系统的认识,基于认识后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有理性的思考,建立对马克思主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继而学生能够自觉、积极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且能给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其价值以基本的尊重,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升中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路径如下:

  主观与客观统一是前提。对事物的认同以认知为基础,没有认识无从谈到认知,没有认知更无从谈到认同,对社会客观事物只有认识理解后才存在认同的可能,即由感性至理性,当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上升为高度的意识层面后,更多强调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产生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心理上主观的认同与否,也就是说,认同具有意识形态性且反映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客观的,不是由人主观臆造而来的,具有稳定的牢固的客观性。在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过程中,中学生是主体身份,是认同的发出者也是这个过程的最终承担者,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象”与“客体”发挥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影响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否,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心理机制是主观的,与之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客观。培养中学生的认同,必须要能理解这一关系,使中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客观性,存在主客观关系,如若不然其对马克思主义认知便不会出现响应,会出现“认知与响应”的障碍,中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理念结构的框架在于宏观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学生建立基本认识-中学生建立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再发展)”,这个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在当代传播发展的理念结构的反映,最基本的在于中学生主体对马克思主义认知之上,体现为中学生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交换和价值关系的判断,通过意识形态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演练和转变,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又通过马克思主义本身而促进其发展。

  异质性是存在于认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使刚系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3]是培养中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思维体系的最好时机,但中学生是否能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稳定的心理,取决于认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培养中学生对马克思认同不是仅仅学习课本知识,而不会加以有效运用的“低层级培育”。这一阶段,中学生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较为详细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已经在中学生的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心理,也包括否定心理,建立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稳定性认同的关键一步产生于此阶段。异质性心理路径有一下三种表现:首先表现为“差异与同一”的心理路径,中学生能够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知道“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差异之处不仅体现在名称上,差异性也体现于各种“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遍存在。现实社会的异质性促使中学生能够思考,自身与家庭所处的社会情况。心理路径的“同一性”表现为,中学生认清现实情况后可以发现自身所处的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中的共性,高级层次的认同是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与社会存在相关关系,与自身也存在某种关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中级层级是承认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存在关系,社会中的具体事物也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找到映射,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少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问题;低级层次就是,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承认社会关系,但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共性关系持怀疑,且这种关系与自身无关,体现了认同是作为一种关系的判断还是对自我认知的判断,即“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的,这有专家学者乃至领导人去研究,跟我自身没有太多关系”,这种思想往往是贬低了马克思主义对个人价值的创造的影响,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伪”认同的表现,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仅限于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知道要如何运用。其次表现为“个别与一般的”的心理路径,中学时代是学生心理活动异常活跃的时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性状的性格特征,在学生自身的内在逻辑中,符合自身的理解和期待的东西才能得到其认同,对于个别认同来说,可能仅仅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原理,部分内容或单个规律,亦或者认同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从整体上看,中学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基于群体的认同又有群体的特点,是中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认识所呈现的群体反映过程,这种反应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认同还是部分认同,在这一程度上即使产生异质性,但一般性的反映仍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第三,对于“现象和本质”的颠倒。中学生认同要义在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但部分学生只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富裕”,只是“在众多谋求阶级胜利的手段中的一种”,或“刚好被领导人运用而成为思想武器”,更甚者认为“这是处于这个社会和国家强制灌输于我们的思想”。中学生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及与之相伴的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应该建立在一个本质之上,这个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本质的动力就是中国社会的矛盾,有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而促进社会矛盾的生成与转变,是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助推器,要认清马克思主义反映社会“浅表性”问题及深层“内核”性质的现象集,把它的内容和现象归类到集里来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所以并不能说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语或者了解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就是已经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更不能说因为某些现象而否定马克思主义。

  选择与扬弃为认同塑型。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培养与发展,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定的认同,这一阶段要塑造中学生认同的坚定性,选择与扬弃有两种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自我选择和扬弃,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发展,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的选择,筛选掉那些不符合,错误的思想与规律,而适合中国国情,适合社会主义实际的客观规律被留下。从认同主体中学生来说,通过一系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合理性首先塑造了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无感”的评价,捕捉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提出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学课本中,对中学生的诉求是什么?到底如何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思维、规律来解决中学生的实际问题,以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认同方式去理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思想,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找到符合具有当代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特定话语结构与思维结构的塑形的方式,激活马克思主义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本身,能够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后,准确描述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情况及与此对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情况,也能够从与实践的结合中去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对中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引导不能简单的看作一种输送过程,不是将书本的的问题搬运到中学生的头脑,而是让中学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盔甲”来武装自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