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一、前言
周国平被人们所熟知,多是因为他以深厚的哲学底蕴所著作的基本书籍。其中以《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最受热捧,妞妞是周国平先生的第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三年后,周国平先生靠着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完成了这本著作,其中不乏他对于教育产生的特殊理解,这建立于痛苦的人生经历之上的哲思,也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进行反思和实践。周国平先生将这些对于教育的思考收录于《周国平论教育》(共1,2两册)中,在其中他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方法以及理想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均做了分析论述。二、教育目的:回归人性
周国平先生所提倡的教育七箴言中,首条就明确了他所认可的教育目的理论,即“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一条最早由卢梭提出的论点,由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周国平先生将这条论点简称为“回归人性。”即“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这与秉持性善论的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并且最珍贵的品质往往是先天赋有的。周国平强调孩子比大人看上去更有智慧,就是因为其先天的慧根没有受到完全的破坏。因此孩子总会感觉“自己处在一个新鲜的未知的世界之中,因此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并且有着“一种从整体上洞察和把握事情真相的直觉。”因此可见“每个人都有慧根,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保护和发展它,不让它枯萎罢了。”中国现行的教育存在一定弊端,问题的来源就是在体制上。其中罪魁祸首“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化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导致大量贫困家庭子女实际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三是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急功近利。”现如今被东亚国家热捧的普鲁士教育体系,是在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发明的课堂教育模式。尽管提出时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也确实为当时的德国提供了成为工业强国的原动力。然而如今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再需要墨守成规的劳动阶级,对劳动者的要求更多在于其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方面。即劳动者要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并具有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很显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并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深入思考的学生。于是,素质教育受到了热捧。
三、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
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应试的教育的绝对对应的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周国平先生充分肯定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提出“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它就是“教育的本义。”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属性,即知、情、意三个方面,与这三个方面相对应,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智育、美育和德育。周国平先生指出:“智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独立的头脑;美育的目标是培养美丽、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丰富的心灵。”想要实现素质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和德育的目标,周国平先生认为“经典著作是极好的教材。”但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被称之为读者。在周国平先生的眼中读者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周先生自己读书的旨趣一是把人文经典当做主要读物,二是以轻松的方式去阅读。经典著作是人类精神财富宝库中最珍贵的,它们多是永恒之书具有永恒的价值。它们不仅可以使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可以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自身精神得到丰富和成长,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中智育、美育和德育的培养目标。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期,也是求知欲增长的时期,如果此时可以培养出阅读经典的习惯,则会终身受益。
四、道德教育之根本:生命与灵魂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在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可见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而“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尽管当今世界存在不同的道德观,但周国平先生认为“所谓道德,就是真正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道德在人性中的基础有两点,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灵魂。所以要谈道德就要抓住生命和灵魂为基础。一个人存在的基本就是具有生命,在我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中,却没有关于生命的课堂。尤其是近些年,学校中斗殴伤及性命,或因学习成绩受挫而自杀的案例频频发生。有些人将其责任推给学生和其家长,声称是当事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或家庭关系不和而引发的偶然事件。但追本源,正是由于道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恶果。中国社会个体生命地位的低下由来已久,在长达两千年的专制政治以及三纲五常的束缚下,个人生命毫无权利可严。如果一个人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样的他也不会珍爱别人的生命。但是“唯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具备尊重生命的觉悟之时,才能建成健全的法治社会。”因此,周国平先生认为“亟需把尊重生命列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就要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而善待的标准不仅是要有医学上认定的身体的健康,还应当追求内在的活力,当二者同时维持时,这个生命就会成为幸福之源。
人之所以为人,比宇宙万物的高贵性体现于具有一个可以思考的灵魂。尽管有人打趣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是由伟大的思想和发明推进。所以周国平先生论到:“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客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而我们应当追求做一个具有高贵灵魂的人,减少对外部世界的追逐。高贵的灵魂应当具有的品质,周先生将其归纳为“善良,丰富,高贵。”善良就是具有同情心,是区分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丰富是人的精神能力得到生长,是有由“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所带来的心灵快乐;而高贵是做人应当有的尊严,“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视生命教育和灵魂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二者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才能有一条通往幸福的真正可行之路。
五、好教师与好家长:好的帮助者
尽管儿童往往比成人更具有智慧,但是身体机能的不完善状态决定了他们社会弱势群体的属性。蒙台梭利作为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肯定了儿童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成人无法直接帮助儿童形成自己,因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须懂得细心地尊重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在儿童教育的目标上,周国平先生也指出:“儿童教育的目标,从眼前来说,是要给孩子一个幸福有意义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从长远来说,是要为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必定有赖于儿童成长时期最依赖的成人的配合,即教师和家长。好的教师应当具备的首要前提就是“爱孩子,懂孩子。”在此基础上,周国平先生认为,好的教师首先应该致力于做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并且要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感悟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不过,拥有这些还不够,身处学校中的教师总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施压,即使有好的教育理念也难以施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最后,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教师自然也不同于其他职业工作者一般可以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为人师表当淡泊名利,才能真正感染学生。尽管我们单凭己力不能更改现行教育体制,但是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的教师,却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之协调。只有教师本身对智力生活充满热爱,对知识充满兴趣,他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只有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灵和丰满的人性,他才能“用贴近人性、启迪心灵”的方式去教导他的学生。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是困难的,但是不具备这样的素养的教师,只能称之为“教书匠”,也只能充当书本知识的一个渠道,而丝毫不具有教师最基本的育人作用。
同时,父母的行为和素养对子女的成长结果,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周国平先生说他自己只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但像他一般,将养育子女当做人生最有吸引力的事情并沉醉其中的父母,恐怕并不多见。周先生指出,现在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这显然是事实,否则不会有大量的未成年人出现消极避世的态度,或离家出走的行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值得被尊重的,真的爱孩子,应当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于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之中。周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广大父母提出了三点经验供参考:“1.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2.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的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3.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概括说来就是争取做孩子的朋友,并且孩子也愿意把自己当做朋友。当父母肯以朋友一般独立又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的时候,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外在环境,也为孩子提供了内心自由的条件,同时作为父母也能体会到亲子之爱的趣味所在。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在今日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工作了,那样既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也无法使亿万受教育的儿童得到真正的智慧掌握人生幸福的奥义。正如周国平先生强调的那样,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