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随着大学生犯罪、自杀等极端社会事件的发生,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期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承担者们创建和谐、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六点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零一八年新年贺词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为自己的未来的幸福奋斗的关键阶段,但他们对于“什么是幸福”的定义却各有不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因人而异。美国专家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提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肯定了教育对学生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笔者所在高校对利用实践活动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幸福感的含义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第一句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同,诚然,从古至今,学者们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含义做了概括:“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呵护德性的现实活动。”其后,许多人对幸福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确定幸福感与个人目标的确定、努力的挑战、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因素息息相关。幸福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能力。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了影响幸福感的三个要素:乐趣、参与和意义。幸福感的获得能够使人更容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使自己身心达到更健康的状态,而幸福感缺失的人容易陷入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威胁身体健康。
三、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活环境较为单一,接触的人群也比较单纯,人生的追求大体相似,通过积极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具备可行性,笔者对所在高校的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2016级270 名本科学生进行了幸福感提升的研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方面取得了成效。(一)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加强积极心理教育
借鉴国外高校大学生兴趣俱乐部的有益经验,在学院学生中建立“心灵成长俱乐部”,凝聚关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和担任心理相关工作的学生干部,为他们提供共同学习和分享的平台。派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师为他们培训,带领他们共同策划、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围绕三个方面开展活动。一是以感受“心流体验”、缓解焦虑情绪为目的的趣味性活动,例如超轻黏土创作、剪纸体验、拼图大赛等,在活动中体验乐趣,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通过动手制作艺术品感受成就感和获得感;二是以志愿服务为形式,通过献爱心、亲身体验、沉浸式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接触到社会上各种层次的人群,尤其是农民、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普通百姓,激发学生感恩现在拥有的生活,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三是开展挑战性的竞赛,例如军事化集训、素质拓展运动等,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弹性,深刻体会幸福和痛苦的辩证关系,鼓励学生接受失败和痛苦,并从中历练自己的品格,增强生命的韧性。
(二)密切关注重点对象,积极营造阳光环境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但是人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大学期间对学生的关注不能仅仅以第一次入学心理筛查的结果为绝对依据,要对学生进行动态关注。对于在入学心理筛查中评分过高的学生和在生活中被重大事件影响的学生,应密切关注,掌握其动态,预防学生应激性心理障碍的产生。在笔者的调查对象中,有两个典型案例。案例一,学生孔某和吴某都是心理关注对象,两人在不同的考试中违纪,辅导员第一时间找到两名学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以防极端事件的发生;案例二,学生闻某因为被动调整宿舍,又被分到破损的桌子,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和愤怒,声称要搬出宿舍,辅导员连夜为其联系后勤部门,借了一张书桌,安抚闻某情绪,避免了事态恶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幸福感体验的往往是与自身利益和生活息息相关事件,除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应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全校的角度构建让大学生感觉舒适、安心的环境,使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心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恰当结合。
(三)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提高危机防范效率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大学生之间互相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在对大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可以得知,近八成大学生愿意与同龄人或同辈人分享自己的感受,40%的大学生喜欢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或新浪微博等社交软件中描述自己的心情。极少有学生愿意与家长或者辅导员老师分享经历和感受。原因在于同龄人或者同辈人相近的价值取向、生活经验、处事方式等能够引起共鸣。朋辈心理辅导因其独有的优势,能够直接和快速地为有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在笔者的调查对象中,刘同学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作用下的产生被害妄想症,最先发现和最先帮助他的就是他的同宿舍同学,听取了刘同学的建议后,刘同学求助了心理老师,及时获得了专业帮助。
但是,朋辈心理辅导应以开展广泛的基础心理学培训为前提,引导学生树立“关心别人的心理健康就是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的意识,如果缺乏这个前提,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四、结语
以上三个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使调查对象的幸福感整体得到了提升。2016 年10月,作为研究对象的270名学生全都进行了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56人得分在160分以上,在实施心理干预之后,2019年10月再次进行测试,得分160 分以上人数减少到了24人,之前分数超过160分的56 人中有31人分数降到了正常值。幸福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学会理解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如何拥抱幸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一代,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