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教育扶贫模式,是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等青年劳动力开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绿色通道,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以治愚扶智达到扶贫目标的模式,教育扶贫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贵州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发展的系统工程,自实施以来为贵州高校广大贫困学子带来了福祉,推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现有的“奖、勤、补、助、贷、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保证学生安心完成学业,无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但事实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往往不仅仅是经济窘迫的问题,还会有因贫困而带来的对学生自卑、焦虑、孤僻、交际困难等心理,这些心理或者能力层面的问题同样制约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资助过程中关注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贫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为深入了解贵州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情况,明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受助学生心理,笔者及其团队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形式对学生及相关工作老师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为建立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体系奠定基础。(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为增加调查的可信度,针对学生的调查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随机抽取,目的在于从思想政治角度了解学生对教育精准扶贫的的认识、看法及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等情况。座谈法则主要针对某高职院校各级各类精准扶贫学生,重点在于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及学生的诉求。针对高校教师的调查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分别对贵州省内及省外的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精准扶贫工作的老师进行个别访谈,从教师的角度了解教育精准扶贫及资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三)研究过程
问卷调查前,先设计好问卷,问卷的题目的覆盖面包括受访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所在高校精准扶贫开展情况、学生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及学生思想政治情况。问卷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发布,一方面便于学生作答及数据统计分析,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没有顾忌去作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学生的座谈首先进行10 分钟的热身,消除学生的顾虑,缓解紧张情绪,再循序渐进地开始问题,问题设计也是在座谈前团队一起设计。
高职院校教师的个别访谈也是事先设计好问题并通过熟人提前沟通好,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
三、贵州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现状
贵州省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及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关方案和办法,资助情况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资助现状表现为资助项目实践路径略显单一、精准上有待加强、学生对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资助项目实践路径略显单一,资助与育人结合不够
当前的精准扶贫资助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当前的燃眉之急,保证学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引起的精神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心理贫困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解决。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又要扶智,要从根源上扶贫,而不仅是当前单一的传统资助项目。(二)精准上有待加强
丁正荣、刘文庆曾指出,有些高校在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学生家庭突发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一些家庭的长期贫困、资助名额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僧多粥少等实际情况,政策的规定性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等,不甚了解,在具体操作上难免会产生变形、变通,乃至变相。当前省内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贵州省,认定和资助标准相对统一,但不同的地区经济及发展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凸显精准二字。(三)学生对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在学生的户籍所在地,因此学生既是精准扶贫的受助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高校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受助学生的自主申报,而近年来的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敷衍了事或者漫不经心更甚者则是事不关己,有些学生家里是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户却不在学校提出申请,有些学生家里不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却又提交申请,还有些学生资料提交不及时、不全面等等,无不体现学生对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四、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体系探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场所,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搭建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体系。(一)优化认定和审查体系
充分利用贵州省的大数据优势,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实现建档立卡与学校资助系统的连通,申请、审核、认定过程学生少跑路,数据多跑路,另一方面通过校园一卡通等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客观地去评判学生贫困与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二)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座谈、专题讲座、典型宣传推广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以积极的态度去直面贫困。加强贫困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让他们彼此倾听、共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进而引领他们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动力,逐渐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学会感恩,并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实现扶贫扶志和扶智。(三)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心理扶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有可能因贫困引起自卑、焦虑、孤僻、交际困难等心理,这些心理或者能力层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关注贫困学生心理,重视心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谈心谈话,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引导贫困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让其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温暖,共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