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现状述评
陶瓷自从诞生以来,铭文款识便与之相伴而生。早在商周时期在陶器上就有一些简单的刻划纹和文字,瓷器上最早出现的铭文则始于东汉,这些符号是中国陶瓷铭文字款的源头。款识铭文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审美取向息息相关。自东汉后,陶瓷铭文款识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宋代时也不少见,不过该领域的研究涉及不多。如目前所见的关于宋代的铭文款识研究,基本只是稍有涉猎,流于泛泛之谈,鲜有对其进行系统和专门研究,这与铭文款识的历史地位不太相称(图1)。图1 刻字荡箍
该领域相关研究常见于一些论文,主要探讨了铭文款识的相关问题,未涉及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铭文款识研究,如周建民的《陶瓷铭文字款的历史与文化探析》,按年代顺序简单梳理了古代的铭文字款,并谈及相关窑口,对景德镇窑青白瓷的铭文却只字未提;王爱红的《论中国古陶瓷器物上的铭文与商标设计》,则对古瓷铭文进行了分类,探讨铭文与商标的关系;凌宇的《古代瓷器铭文所见“一带一路”地区中外民族交流》,梳理了唐宋明清外销瓷的铭文,并将其分为三大类,这些铭文标本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互动桥梁;李丹的《印章与陶瓷款识》停留在对印章款识的简单描述;徐智明的《中国瓷器款识的演变》,侧重于明清瓷器款识的描述,对明以前的简略带过;朱裕平《中国古瓷铭文》则是一本专著,该书对中国古代的铭文按年度顺序进行了梳理,并例举了相关标本,该书的重点放在明清时期,宋代的只是稍有涉及,而且未提及景德镇青白瓷的铭文情况。
目前,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铭文款识进行研究的只有两篇论文,一篇是刘忠山的《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窑具上画押铭文》,该文对景德镇青白瓷窑具上的铭文进行了考察,并指出这是社会分工细化后的产物;另一篇是叶凤芬的《浅析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印》,该文对景德镇曙光路出土的南宋瓷印进行了分类和详细描述,并解析其艺术形态及艺术特点,不过这是一篇专门研究瓷印章的论文。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图2 刻字“于华”碗底
宋代是瓷器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历代学者的研究重点,青白瓷方面的研究著述也可谓颇丰,但基本侧重于断代鉴定、器形演变、生产工艺、销售交流、鉴定作伪、审美、历史分期等方面,基本未对青白瓷的铭文款识进行过专题研究。相比于明清的铭文款识主要是纪年堂铭款而言,宋代青白瓷上的铭文款识种类颇多,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含义,对其进行考察,不仅具有考古学上的价值,更能丰富充实宋代的陶瓷文化研究(图2)。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本课题以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铭文款识为研究对象,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景德镇地区宋代各窑口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去古董市场调研,与藏友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接下来将搜集到的青白瓷铭文款识标本进行分类,并解析每类铭文的功能用途、工艺特点、装饰手法,同时观照其艺术风格,进而溯源其社会空间、生产关系、历史背景等,对其背后的文化寓意进行深度解读。总而言之,需梳理宋代青白瓷铭文的种类、功能、装饰手法等,同时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面貌、造物观念、及其文化寓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铭文款识分类研究。宋代青白瓷的铭文丰富多样。从内容上看,款识铭文大致可分为年号款、堂名款、陶人款、吉语款、供养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等。因此,本课题首先需要将这些庞杂的铭文进行分类,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打好基础。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铭文款识的功能研究。不同的铭文款识,其功能诉求也不尽相同。如年号款起到纪年的作用,而画押款则表明了宋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因此,对其进行功能上的区分和考察就显得很有必要。
(3)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铭文款识的装饰手法研究。宋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铭文款识的主要运用刻划或者印花的手法,其装饰技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记录着技术发展史前行的脚步,为古代辉煌的制瓷文明留下了言之凿凿的线索。本课题对其装饰技法进行考察,可为青白瓷的考古鉴定提供素材(图3)。
图3 刻字“□元年十二月”窑具
(4)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铭文款识的文化寓意研究。景德镇窑青白瓷的铭文款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染着鲜活的地方特色,它反映着地方社会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宋代景德镇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指归。对铭文款识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解析,借此考察宋代社会的生活哲学以及审美追求。
四、结语
款识铭文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趋向息息相关。宋代是瓷的时代,同时也是艺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代青白瓷上的铭文款识则是宋朝文化的直观诠释,不仅有着实际的功能用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将宋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铭文款识纳入研究视野,从社会文化、审美流变、工艺技术、艺术价值等多视角对景德镇青白瓷铭文款识进行全盘考察,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很有学术探讨的价值(图4)。图4 宋青白瓷有字瓷枕 民间收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