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口述历史下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影响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789
■顾心妮 陆 舟 韩姝琦 曹怡文/江苏理工学院

一、研究现状

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水运交通的动脉,而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是其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显著的区段。因此,至今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运河研究,目前已有的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多学科视角研究、国际性合作研究和拓展性研究(姜师立,2018)。我们拟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近距离、多方面地研究运河文化。

二、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研究运河文化

口述史是一种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它带有口述者的主观色彩,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唐纳德· 里奇,2019)。尤其是当研究的内容较为通俗时,用口述的方式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得所需资料。运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以人类个体记忆库为载体,能全面客观地研究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对市民产生的文化影响。

(一)口述过程中受访者的选择

在研究中,我们寻找了具有运河专业知识的人群,这一人群数量较少且分布较集中,此外我们还采访了苏州、常州两地市民。不同地区的居民对运河文化记忆点各不相同,这样能搜集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口述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以及提出怎样的问题都会影响最终访谈内容。口述史的内容选择是双向的(常建阁,2012),因此要兼顾双方的感受,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于是我们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如下的问题框架:

  1、您对运河最早的印象是什么?

  (1)您是因为什么原因与运河打交道呢?(自小生活于运河边/出于生活习惯、工作等原因)

  (2)当时的运河对于您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具体是什么样的)

  2、您觉得这么多年来运河有什么变化吗?

  (1)运河的水质有什么变化?

  (2)运河周边的环境有什么变化?

  (3)运河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如运输/观赏)

  (4)是否听闻或参与过与运河相关的文化活动?

  3、对于现今的运河建设有什么认知?

  (1)当地政府是否已经为运河建设采取相关措施?

  (2)您对此类措施是否了解,对此保持什么态度?

  (3)您对于未来运河建设有何意见?

三、口述史视角下的大运河江苏段特色发展

在为期半年的实地走访中,我们采访到了多地民众,收集了他们对运河不同的见解,为研究京杭大运河获取了新的视角。尤其是自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大运河的治理保护得到沿线民众的广泛关注,我们的取材难度也大大降低。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呈现连贯的带状,沿线遗迹密布、文化形态复杂、使用功能多样,适合建设特定的运河文化带,以运河文化带推动该流域对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更好发挥运河文化效应。

(一)苏州:历史与人文相融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流经区域多、遗产最丰富的城市,因此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苏州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考察点。小组成员先后在7、9 月实地探访苏州古运河流域,通过对流域附近居民进行采访,获得多方面贴近主题的相关信息。

  针对“多年以来运河有何变化”这一问题,共计有八位受访者。其中五位表示,如今运河的船运功能在减弱,其观赏功能显著增加;有两位表示,政府未充分运用运河文化资源;有一位认为,运河与市民的联系较少,大众对于其文化了解过少。在上述采访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研究了苏州现有的如下运河治理措施:

  1、创新健身步道构建新型景观带

  由于近现代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步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取代,丧失了在交通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大运河的航运优势就不再显著。因此自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如何塑造独特的苏州运河风光带,成为苏州生态运河治理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苏州市政府借助原有古城墙发展城市健身步道,将碎片化的运河文化遗址串珠成链,从而真正建成亲近市民的运河文化带。在进行口述取材的过程中,受访者表示,该环河健身步道是在运河功能转变过程中,最具特色、也是最贴近生活的措施。

  环河健身步道成功串联原有历史遗址,重新发掘属于苏州大运河的特色风景。这两者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并不相悖。八位受访者表示,该工程既能将文化交融的特点不断传承,又为沿线人民提供高品质人文诉求,历史走进生活不再是空话。

  2、传播特色运河文化生活概念

  针对受访者提出的如何充分利用运河资源的问题,我们通过多次走访,在苏州近年的文化活动中找到了贴近市民生活的相关特色活动。如苏州政府从2014 年以运河为主题,举办苏州国际旅游节,助推苏州旅游走向世界,实现运河文化与苏州旅游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除此之外,针对采访者强调的运河文化联系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大运河主题活动相当丰富。譬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吴中&保利运河戏剧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为“中心城市核”的重要环节,让大运河再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该项活动旨在扩大运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力,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类活动在民众中普遍缺乏认知,从而出现参与度低、民众不知情的现象。因此,政府与活动主办方应当加强各方面活动宣传力度,加深大众“全民参与”的理念,让大运河继续成为吴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常州:在保护中迎来创新

常州在苏州的经验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和生态领域两头并重,运河建设成效显著。在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地市民对运河建设的看法。四位受访者表示,运河功能改变对于沿岸商业形式有一定影响,九位受访者认为在运河改造中生态保护仍存在问题。

  1、运河沿岸商业形式转变

  据一位年长市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运河主要承担的是运输功能,漕运、木业、米业、果业等行业依靠运河运输蓬勃发展,民族工商业蒸蒸日上(沈建钢,2016)。其中最典型的即为常州青果巷与常州市第五纺织厂,而如今两者在功能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旅游观赏为如今青果巷的主要功能,常州市第五纺织厂则更名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在不破坏常州古建筑原址的保护性修缮的基础上,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新旧文化相互融合。

  2、生态治理仍需新措施

  十八位受访者表示,常州运河的水浑浊且异味重,尽管政府已采取了相关治污措施,如要求大型船只改道外围运河、定期实行水质监测、进行清淤清污,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市民也理解治水之难,运河作为内河流速较慢,容易堆积泥沙,导致水面浑浊。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部分居民与企业偷排污水等不文明现象。对此常州市政府于2007 年制定运河南移计划,以缓解运河古道的运输压力,尽可能减少泥沙沉积。同时为了提高公民对于运河的环保意识,举办了许多与运河相关的环保宣传活动,如市大运河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连续三年举办“走大运· 爱常州”滨河绿道慢行群众毅行活动,较好地宣传了运河文化,提升了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张捷,2014)。

四、莱茵河河流治理的启示

(一)统一规划管理

莱茵河和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都是由多个管理单位进行跨区域共同管理,为了更好的保护莱茵河,1950 年7 月11 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在瑞士巴塞尔成立,它负责管理和组织莱茵河流域的治理与发展工作。我们发现,有必要建立一个跨区域河流管理组织,促使沿岸八座城市在运河的合作上达成共识。成立相关组织机构,这符合各城市的基本利益和时代需要。

(二)重视预防措施

1986 年11 月1 日,桑多兹化学公司发生的污染事故,致使下游超过400公里流域内的生物全部死亡。这次事件后,政府把治理莱茵河的注意力从“末端治理”上转移到了预防工作上,关于预防此种事故的指令也应运而生,其内容包括生产者必须向政府部门通报危险物质、设施和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主动向工人提供安全情报和安全培训等。在德国现行的环境法中,风险预防被列为一项最基本的原则,这种超前的预防意识使桑多兹事故后莱茵河上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大型事故。

  京杭大运河的水质状况在本世纪前也不尽如人意,城市生活污水占了总污染源的很大比重。本世纪初,京杭大运河沿岸各级政府加大对运河的保护和治理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法律,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十年来,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步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工作组。而在治理工作如此成熟的今天,预防工作的力量却总是被忽视。如今借鉴莱茵河的经验,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也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法令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三)倡导公众参与

环境管理涉及公民的利益,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德国在1994 年颁布了一部《环境信息法》,在立法上保证公众享有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力。而这种“政府与民众的广泛合作原则”在我国现行的相关环保法规中却没有被明确地提出。

  环保靠的是监督,但不能只靠政府官员来监督,更要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想要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制定定时公开环保信息的制度,为公众参与监督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要强化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和程序,强化公众意见的影响力。完善反馈意见的后续处理程序,力争每个建设项目兼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结语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通过口述采访了解到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运河沿线城市的社会各界人士口中了解到了不一样的京杭大运河。以下是苏州、常州在运河建设中已采取的措施、尚存在的问题和应借鉴的经验。

(一)已采取的措施

常州与苏州作为研究项目中的典型城市,反映了运河城市建设的两个不同阶段。苏州作为领跑者已经解决了运河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文化活动上也有了一定的建树。而常州借鉴其经验,在生态上积极治污,限制大型船只通行,清理河道淤泥并定期检测水质,在文化上填补空白,于2018 年创办首届运河文化节并大力宣扬运河精神。

(二)尚存在的问题

根据两市市民反应,运河治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并着手解决,比如:生态上运河的水质在治污后仍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治污手段效果不理想,急需创新治污方案;文化上运河精神的普及并不广泛,在寻找受访者的过程中我们屡屡受挫,一般市民对运河的了解比较浅薄,在对于市民的运河文化普及上仍存在很大的空间。

(三)应借鉴的经验

纵观世界,德国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其独特的跨区域河流统一规划管理制度、以“预防工作”为主和鼓动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观念,可以被运用到同样是跨区域河流的京杭大运河上,助力运河建设,绽放运河风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