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上古三代时期,祭祀昌炽。商人燔柴烧燎,奉献牺牲,登进祖先。登大甲牛三百。——《怀特》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人曾用三百头牛祭献祖先“大甲”。为确保牺牲品数量稳定,充分应对频繁的祭祀活动,商人驯化养殖牲畜,择优培育,精心照料,养殖业呈现繁荣兴盛的景象。通过对甲骨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本文总结了商代先民的三种养殖方法。
二、商代牲畜的阉割
贞:注豭百。九月。
——《合集》
[丁]未卜,贞:今注彘。二月。
丁未卜,贞:注彘。允彘。
——《村中南》
甲骨文“注”字读为《说文》训“去阴之刑”的“椓”,“注豭”即“劁猪”,豭被椓后就成为“豖”了。“劁猪”出现,说明商人已经掌握人工饲养家畜的相关技术。家畜的争斗行为,雄性较雌性强,去势后的雄性则变得温和,从而增加了成活率。阉割家畜,不仅提高了肉制品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有选优汰劣的作用。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把内分泌学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一个范例。
人类驯化动物,削弱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人工选择起了主要作用。由于人类起初是无意识的,后来是有意识的进行选择,以及控制生活条件的影响,极大改变了后裔的复杂性,变异的范围增加了,保证不同目的的有效选择,促进品种的改良。
商人对部分家畜实施阉割术,就是人工选择的体现。经过阉割后的猪,体型变化很大。野猪头部、肢蹄、前躯十分发达,便于进攻;中躯、后躯较小,灵活机动。观甲骨文“猪”的各种形体,尤其是用来做牺牲品的猪,体态圆滚,腹部硕大,应该是以去势的家猪为参照。
三、商代牲畜的固定养殖
贞:乎乍圂于专。——《合集》
贞:于圂。
——《合集》
……畜马在兹牢。
——《合补》
王畜马在兹牢……母戊,王受[又]。
—— 《甲拼》
甲骨文“圂”字,《说文》中解为“豕厕”,今谓之猪圈。上引卜辞中的“牢”就是马厩的意思。圈栏饲养牲畜,人工照顾细致,饲喂有保障,有利于选择良种培育。
贞:呼省专牛。
——《醉古集》
丙寅卜,殻贞:王往省牛于敦。
贞: 王 勿 往 省 牛。 三 月。《甲拼》264
丙寅卜,殻贞:王往省牛于敦。
贞:王勿往省牛。三月。
贞:王往省牛。
贞:勿往省牛。
——《甲缀》
在甲骨卜辞中,只有驯养在一定地区的动物,才可言“省”。“王省牛”,说明商代的牛集中驯养在固定地点,商王定期巡视,以考察养殖情况。
戊子卜,争贞:勿巳(改),肇多马羌弋。十月。
——《续补》
甲骨文“弋”像一种下端很尖的柲状物,是橛杙之“杙”的本字。橛杙的主要特征是下端尖锐以便植入土中,杙大多是树立在地上作各种用途的,如系牲等要求它插得很牢固。
……畜马在兹牢。
—— 《合补》
王畜马在兹牢……母戊,王受[又]。
—— 《甲拼》
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圈养牲畜仍然广泛存在。根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统计数据可知,在饲料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圈养家畜的生长机能不会发生改变,出产的生肉品质普遍优于放牧饲养。
四、商代牲畜的植物饲料
戊戌卜:雍受牛。不允。——《村中南》
戊午卜:雍受年。
——《合集》
《村中南》295 卜问雍地养牛业是否兴盛。卜辞常见“受年”一语,指一地农作物丰歉与否。“雍”为商代的农业区,位于修武西、沁阳东北,今许良北方太行山侧。殷商时期,农业区和畜牧区经常交叉重叠,这些地方出产的农作物秸秆和牧草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
——《合集》
——《 合集》
贞:于敦大刍。
—— 《合集》
甲骨文“刍”字当刈草讲。《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歧注:“草牲曰刍”。在古代,“刍”一般指牧草,多用作饲料。根据甲骨文所载,商代有专门从事打草的“刍奴”和管理牧场的职官“刍正”。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天然水分含量为第一条件,不考虑其部分失水状态、风干状态或绝干状态时的粗纤维含量或粗蛋白质含量是否构成粗饲料、能量饲料或蛋白质饲料的条件。凡天然水分含量大于等于45%的鲜嫩藤蔓、秸秧和部分未完全成熟的谷物植株等皆属此类”。
农作物秸秆和天然牧草是喂养牲畜的绝佳饲料。商代先民能够收集秸秆、牧草蓄养牛马,是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
根据甲骨文资料的记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商代养殖业发展迅速。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总结,商人掌握了一些驯化和饲养牲畜的技术,并取得一定成效。养殖业的初步发展,促使猪、牛、马数量增加,为殷商王朝大规模祭祀活动提供了牺牲品,为商朝军队供给了马匹车驾。深入整理与研究甲骨文资料,有助于全面展示绚丽多彩的殷商文明,再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本文引用甲骨著录书简称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