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根本,从建党的一天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带领中华民族创造美好未来就深入了共产党人的灵魂并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也是本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开展的。贵州省委书记孙正刚带领省委班子到遵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时着重强调:“要挖掘好,讲述好反映红军与群众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红军各部按照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的决定和布署,按原定计划和区域广泛开展了发动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在遵义产生强大的影响。遵义人民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在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组织下,积极支持红军,为红军转战黔北、四渡赤水乃至完成长征壮举作出了重大贡献。总结红军在遵义期间的群众工作,研究红军在遵义期间这一特定时期的军民关系,是研究遵义会议、研究长征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红军在遵义期间对重视群众工作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的一天起,就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中坚力量,从来就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红军时期根据地的发展,红军的壮大都是重视群众工作的结果。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带来的危害,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在黎平召开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决定到遵义开创新的苏区。遵义当时是党和红军影响较小的地方,为了让遵义人民了解党和红军的政策,充分影响群众,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参加到创建苏维埃和支持红军的行动中来。红军在进入遵义后迅速颁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民众书》《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苏维埃土地法》《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文告。这些从满足人民需求出发的政策法令让遵义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相关政策,宣传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红军所到之处绝对保护工农贫农的利益,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除了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政策外,红军还以严明的纪律向遵义人民展示了同以往军队不同的一面,为了保证部队正确的执行苏维埃的各种法令,特别是城市政策。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要求红军各部队以庄严的军容、严格的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的行动更好的影响群众。为此专门制定颁布了《关于入城执行政策的规定》《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要求除作战部队和政治机关、保卫局及政治部门外,其余部队一律不准进入遵义城。要求入城部队整齐服装,不准私人向群众借东西,不准乱买东西吃,无事不要到群众家里去等细节都做了纪律要求。为了做好遵义地区的苏维埃创建工作,总政治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要求:“必须极大的发动当地群众的斗争,来配合红军争取决战的胜利,造成迅速创建新苏区的顺利环境。”在遵义转战中,总政治部还发布了《告工农贫苦群众书》(1935年2月23日)向黔北工农贫苦群众宣传党和红军政策,号召黔北工农及一切“干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黔北苏维埃,以谋永远的解放和自由。”
红军在遵义期间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布告以及留下的大量标语口号,是那个时期党和红军与黔北人民血肉情深的见证,是我党初心的见证,是党和红军留给黔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和红军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红军严格执行苏维埃法律法令和红军纪律的行动,对于唤起黔北人民拥护红军,拥护共产党方针政策、积极支持红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红军在遵义的群众工作实践
由于白军的宣传,红军进入遵义时,遵义很多群众躲到了山上和乡下。由于红军严格地执行纪律和对群众工作的要求,很多受到欺骗宣传的群众回到了城里,在与红军的接触中深深感到了这支军队与以往军队本质的不同。基于对红军的深刻认识,遵义成为红军长征路上军民鱼水关系得以充分展现的地区。当问到有无参加过学生会或任何形式的学生社团时,79.79 %的受访对象表示参加过,剩余的78人表示从未参加过。而半数以上学生是曾参加系部层面的社团活动或学生会组织。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大学,愿意参加社团的热情很高。作为班主任,在迎接新生的首次班会中也能深刻感受到,他们上台自我介绍的同时,都表现出强烈的学生社团的参与意愿。
红军在遵义的群众工作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是为人民谋幸福,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万人大会,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都上台讲话,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红军各部在湄潭、绥阳、桐梓等地均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参加到创建苏维埃的活动中来。
(2)建立红色政权,打倒反动军阀和土豪劣绅,没收其财产,除充作军资外,大量分给贫苦群众。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中明确:“没收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一切财产,除了红军的必需品之外,尽量发给群众。”红军在遵义期间建立了遵义、桐梓、湄潭等县级苏维埃政权和几十个乡镇苏维埃政权以及群团组织,极大地唤醒了遵义人民的革命热情。在苏维埃政权组织帮助下,红军在各地开仓放盐,将打军阀、土豪劣绅得来的财物发放给困难群众,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模范遵守纪律,不侵害群众利益。红军在遵义期间除用严明的纪律约束部队外,在购买部队军需物资时也严明不要乱用苏维埃币。1935年2月10日第9期《红星报》就刊载:没有设兑换处的地方,不准个人使用苏维埃币,群众用时亦必须设法全部兑换;请向导、运输员一定要用现洋,没有现洋也必须用鸦片烟、银器等代替。这些规定和要求在人民对苏维埃币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极大的维护了人民的利益。红军撤离遵义时也尽量用现洋和物资换回了市面上流通的苏维埃币,避免了群众损失。
(4)克服自身困难,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红军进遵义是为创建新苏区而来,饱经长征之苦又经历湘江之战进到遵义的红军已成疲惫之师,自身面临很多困难,但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同样把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放在首位。如1935年2月19日《红星报》第十期《怎样克服物质条件困难》文章写道:云贵川边是比较穷苦的地区,我们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必须在目前和将来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指出克服目前的困难一是有计划的打土豪收集资材和粮食;二是消灭敌人,夺取敌人的资材和粮食。而将来则是依靠广大群众的拥护,多种粮食发动劳动群众热情增加生产来克服困难。
(5)注意把握政策尽量让更多的阶层了解认识红军,参加到拥护支持红军的部队中来。红军保护民族工商业支持合法的工商业活动。在打土豪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苏维埃人员对不没收工商业主财物有意见,红军干部耐心解释党的政策,分清哪些是我们的敌人,哪些是我们的朋友,严格执行政策界限。红军在遵义所到之处商店照样开门营业,遵义一些饭店、餐馆、商行都留下了红军公买公卖的佳话。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1935年3月16日签发的“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就指出: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我军保护范围……”
(6)了解群众疾苦,满足群众需求。贵州历来贫穷,两极分化严重,红军除开仓放粮放盐发放给贫苦群众外,还通过建立贫民协会、农民协会反映人民诉求,满足群众合理的政治愿望和诉求。如1935年4月5日《红星报》刊载,红军在苟坝组织选举产生了抗捐委员会,一致通过了:“1,不交军粮款。2, 不交一切苛捐杂税。3,反对抽丁当兵。4,反对拉夫”的决定。这些对团结穷苦群众,反对反动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红军在遵义的群众工作的作用
红军在遵义期间的群众工作是长征路上宣传动员群众的典范,虽然红军最终因情况变化没有实现在遵义创建新的苏区的战略目的,但红军长征期间在遵义的军民关系作用重大影响深远。(1)遵义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扩大政治影响,广泛建立政权的地区。红军在遵义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法规、告示、口号让遵义人民了解到红军的目标和人民诉求的一致性。遵义相关区域人民在红军的支持下迅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大量的群团组织,极大的团结了广大人民,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支持红军、帮助红军,展现出了长征路上特有的军民一家亲现象。老红军何辉曾回忆到:“二渡赤水河一进桐梓城,听到街上锣鼓喧天,看到红旗招展,原来是桐梓苏维埃政府召集几千群众欢迎我们,当时心情十分激动……向久别母亲的儿子回到了母亲身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感动得留下热泪。这是长征以来数日深感没有苏区、没有根据地的苦处。一听到苏维埃政府许多战士放慢脚步,想多看一下这个热闹的场面。”
(2)广泛影响了群众。广大遵义群众欢迎红军、支持红军、参加红军,遵义是长征路上红军和群众鱼水情深演绎的最为充分的地区。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智取遵义,1月9日中央纵队进驻遵义城时,遵义市农工商各界群众涌向城南欢迎红军进城,是红军长征中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最大城市。红军在桐梓、仁怀、湄潭等地均受到了群众欢迎,《红星报》就仁怀人民欢迎红军还作了专门报道。遵义人民积极参加红军和赤卫队,遵义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扩红较多的地区,红军在遵义期间扩红5000多人,1935年4月5日出版的《红星报》专门做了报道。红军转战黔北、四渡赤水留下了众多的伤病员,其中由遵义乡绅应红军之求创建的贫民医院就收治了500余名红军伤员,民间乡绅、群众掩护掉队红军及红军伤病员的事迹也非常多。除此之外广大群众积极为红军带路、运送物资、掩埋烈士遗体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3)由于群众拥护,遵义是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最显著的物资补充地,为红军顺利转战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红军进入遵义很快恢复了被服厂工作,桐样缝纫工人也组织起来为红军赶制军服,让红军征战两个多月以来第一次穿上了新军装,遵义各地人民组织动员起来为红军加工军粮数十万斤。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遵义人民协助红军打土豪、钻山洞没收反动军阀和劣绅的资材,这些为红军转战完成长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老红军谭政回忆到:“遵义是从江西突围以来休息时间最长的一次,休养了体力、准备了给养,把部队整理得精神焕发,气象为之一新……”。
四、红军在遵义的群众工作留给我们的思考
红军长征期间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党内问题的开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发扬。红军在遵义期间广泛创建了根据地,大量青年参加红军,战士得到长征以来最大的休整,物资经费得到补充,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些固然是党内的正确领导指挥的结果,但同时与广大红军战士牢记初心,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不可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红军在遵义期间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模范开展群众工作密不可分:
(1)广泛宣传群众、影响群众、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吸引群众参加到红军创建政权的活动中来。红军进入遵义迅速通过宣传党的政纲,用召开群众大会,张贴宣传标语,召开各种联谊会等很快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这块几乎没有党和红军影响的地方迅速掀起了创建红色政权积极拥护和支持红军的浪潮。湄潭、遵义、桐梓等几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与数十个乡镇苏维埃政权及群团组织的建立,就是党的初心影响群众,融合群众的实例。
(2)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是红军实现转战黔北、四渡赤水、跳出重围的条件。红军在遵义期间,在发动群众、壮大自己基础的条件下,放手让苏维埃政权和各群众团体开展工作。在他们组织和发动下,遵义老百姓配合红军打土豪,攻打军阀、土豪劣绅藏武器浮财的山洞。遵义老百姓积极参加红军和赤卫队、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转战;为红军制作军服、加工军粮、救助伤员、运输物资,使红军能在黔北顺利转战。
(3)尊重民主人士和各阶层群众,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和基础。红军在遵义期间,大量社会名流通过与红军的接触了解,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理解、支持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统一战线。如民主人士刘伯庄等组织群众欢迎红军,湛明道将自己的西药及医疗器械卖给红军,刘纯武、牟直卿等乡绅救助红军伤病员,受红军影响而帮助红军。正是在刘纯武这样的乡绅帮助下,由红军伤病员组建的红军支部一直坚持到了解放。
党和红军在遵义的活动充分演绎了军民鱼水相融的关系,是党和红军在特定年代的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体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