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前言
高校承担着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在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引导高职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其在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实践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二、目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现今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对志愿服务所起到的作用还不够了解,自发组织和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较少,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不强,通常只是偶尔参与或被动参与。志愿活动的主体和形式也较为单一,许多学生会选择较为轻松和简单的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参与关爱服务、社会帮扶等志愿工作的兴趣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目的不纯,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经常会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部分学生就带着获取学分的目的参加活动,这不仅无法使学生社会责任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还给志愿服务带来了伤害。此外,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全面,社会宣传力度不足,现有的院校志愿服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执行的效果较差等,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借助社会志愿服务,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在组织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融入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与志愿服务这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时,需告知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意义,让学生能够了解志愿活动的目的,使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现今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是多样性的,学生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活动时,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心,这也是一种积极尝试。例如学校社团在组织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招募志愿者需及时向学生详细介绍本次志愿活动的社会责任目标,明确自身在参与志愿活动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对本次的志愿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在经历过亲身经历后,能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拥有更深的印象,相对于教师开展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的教育活动的效果要更为明显。此外,由于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大多数是由各学生社团负责,缺少相应的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活动内容较为单一,这需要社会和国家由上至下进行整体规划,逐步地有计划地实施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学校想要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中,从而得到良好的社会责任情感体验,需要其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社团,给予学生社团组织适当的人力和财力,或者帮助社团联系与社会外界进行联系,搭建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减少学生社团的负担。在志愿服务的类型设置中,要多组织能够引起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关爱老人、帮助弱小群体、帮助交通疏导和医院公共服务等志愿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真实的社会责任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帮助他人、甘于奉献的责任心,使学生能够通过情感体验真正理解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的社会情感得到升华。
(二)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志愿服务进行科学的培训和保障,导致学生在外提高志愿服务时,可能会面临问题解决不彻底,志愿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社会对院校组织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产生误解,认为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志愿服务是为了宣传,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院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构建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为人民进行服务,还能使学生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中得到保障,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而使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利用课堂、横幅、班会、宣传栏等,营造校内志愿服务的氛围。其次,要安排专门人员,对高职学生的社会志愿服务给予专业的服务技能指导,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的水平,例如交通疏导、急救和护理等,这些均是学生无法在校内能够学到的知识,需要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进行协调。同时,还应为高职院校的志愿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吸引更多愿意主动从事志愿服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的志愿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点,对于服务技能的学习,更具有专业的优势。因此高职学生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我满足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还能发扬志愿者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为社会志愿服务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此外,院校还要完善相应的激励和评价体系,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形式多样化,若只单一的采用学分奖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不纯,无法真正发挥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所以需要院校根据学生的需求,丰富激励的形式。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促使学生更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贡献程度分别进行不同的评价,能避免学生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
(三)确保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以促进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认知是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个人见解,社会责任情感就是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会。高职院校想要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巩固,就需要通过社会责任意识去打磨。完善高职院校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使招募、奖励和评价体制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首先,由于高职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志愿者的招募过程中,不仅要从组织者的角度思考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想要达成的目的,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志愿服务的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使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其次,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志愿活动培训,使学生的志愿服务技能得到提升,合适的激励机制能够增加学生再次参与志愿活动的几率。再次,高职院校只有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保持。高职院校需要对社区服务予以重视,高职院校可与社区进行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假期或者周末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确保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得到连续性的培养。
四、结语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职学生与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将社会责任感融入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探索适合学生的激励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的氛围,使学生在进行社会活动中得到保障。通过给予学生采取系统的社会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技能,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和丰富志愿活动的形式,可以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让社会责任感得到质的提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