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由五大部分构成,即: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这五大假说全面概括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对二语习得者和教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习得/学得假说
是克拉申理论中最基本、最基础的一个。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有两个独立的获取途径:“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与婴儿阶段习得母语的过程是相同的;而“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第二语言知识。(二)自然顺序假说
此假说认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正确的、自然的顺序。该假说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也是最容易掌握的知识是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而且这种掌握知识的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三)监控假说
此假说认为通过学习,学习者已经在头脑中对所学的第二语言有了监控作用,这种监控作用是学习者有意识的对所输出的语言进行质量、正确性等方面的检查。(四)输入假说
该假说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主张输入的第二语言知识信息既不能过于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为了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进步,向其输入的知识信息只能稍稍超出其目前语言技能水平的。同时,该假说还认为一味地单纯输入也是不足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在这 个 假说中,只有当习得者获得比他现有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第二语言输入,他才能有效的理解、吸收,最后完成输出,这样,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才完整。这就是克拉申著名的i+1公式。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五)情感过滤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即使在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也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好,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才能最终习得。此外,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焦虑、学习动机等。这些因素对接受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同时也会决定着学习者最终能接收多大程度的语言输入。二、在课堂上的应用及启示
(一)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有效输入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取先单词,然后语法、课文,最后练习的模式,有的老师会在语法讲解中穿插练习题,也有的老师会在课文全部讲完后集中练习。并且教师在讲解语法的时候,一般会先用中文对语法的意义、接续形式等进行解释说明,然后举例子,最后让学生造句或翻译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在讲解过程中,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也为了让学生较容易理解语法知识点,便多用中文进行解释说明。由此可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此语法的知识点,但是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利,就多出现“看得懂,说不出来”的窘态,也就是常说的“哑巴外语”,这也正是外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从上述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可知,想要帮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输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外语输入。上文已经提到过,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理论的核心假说。输入假说中著名的“i+1公式”认为:当学习者接收到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且此输入的难度为略高于学习者本人现有语言水平,同时学习者又能理解、接受上述输入信息,最终完成语言输出。
在“i+1公式”中,习得者目前的语言能力为i。那么所需的大量的“可理解性的第二语言输入”需要略高于i,即i+1 。i+0或i+2都是无效的。而且这种i+l 的第二语言输入必须是意义上可理解的、且大量的。 “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可见,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也是输人假说的核心。而输入假说的两大要点是“大量的”和“可理解性”的。由此可知,如果想要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为了节约时间而大量用中文讲解,而是要尽量用日语讲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下语言,用学生目前日语水平“i+1”(略高出学生水平一点)难度的日语进行授课。
另外,从上述克拉申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也可知,从学生情感接受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多进行学生科理解的输入,这样学生在情感上才会处于低屏蔽的状态,才有可能有效地接收并接受这些可理解的输入,最后将其转变成为有效的输出。
(二)语法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上文中已提到,传统的语法教学中,多以讲解语法知识点和机械训练为主。笔者在研究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传统的以语法结构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语法和句型的解释放在实际应用和教学活动中。即,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提倡发现学习、提倡合作学习。首先,提倡发现学习。具体方式是:不急于要求学生先预习生词和句型,而是提倡学生先根据已有的中文、英语、日语等知识和上下文的关系,推测和把握主要信息,进而发现本课的主要表达方式和句型,最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和句型完成一些贴近真实生活的任务。
教学活动一:《新编日语(重排本)》第一册第12课时。
(1)i(学生当时的日语水平):已掌握第12课单词,熟练掌握了动词未然形的变形规则。
(2)i+1(略高于学生水平一点):本课动词未然形相关句型。
(3)具体操作:①截取教材会话中“带i+1知识点”的部分,打印出来。②将其中一份剪开成一组一组的短会话,打乱顺序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③将学生分组,发放复印件(发给学生的复印件上只有会话中问题,答案部分是空白的。)④每组中一人负责记录,其他同学到墙上所贴复印件中寻找答案,记下来,复述给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期间不允许做笔记。⑤第一组完成全部会话的组获胜。
(4)输出:请每组同学用日语介绍会话内容。
在完成上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吸收i+1的输入(墙上所贴复印件),然后理解、吸收,首先复述给同组负责记录的同学,此为输出一;在全部完成后,继续请同学们来介绍会话内容,此为输出二。而且同学们在不断理解吸收i+1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意识到本课所学的句型;并且在上下文的提示下,也能最终理解此句型的意思和接续方式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二:《新编日语(重排本)》第三册《第11课 仿制食品》。
(5)i(学生当时的日语水平):已掌握本课单词,理解了“仿制食品”这个单词的意思。
(6)i+1(略高于学生水平一点):具体的仿制食品。
(7)具体操作:①从网络上搜索典型的仿制食品的图片及其说明。②将图片和说明剪开,打乱顺序,请每位同学抽取一张。③学生根据抽到的图片或文字说明,推测,然后配对,直到全部完成。
(8)输出:请每组同学用日语介绍一下所抽到的“仿制食品”。
在此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i水平的知识,通过上下文和图片的提示,推断出i+1水平的知识点,并在不断理解和讨论中完成输出。
其次,提倡合作学习。在外语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独自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其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并没有意识的自己的错误,或者在老师指正之后、不能正确意识出是否已经改正。笔者在研究克拉申理论中的监察假说的过程中,愈发意识到在外语这种应用型为主的专业中,合作学习十分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同伴的提示下,随时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并且分组不能固定,要多变动,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会发现,经常在一组的几位同学会相互影响,最终犯同样的错误。所以频繁重新分组,也能有利于及时修正错误。
三、结语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并且任何一种理论离开了实际应用都是空谈。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枯燥的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如何充分地理解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将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外语教师应该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丰富教学方法,在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和提示下多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变得更丰富,让学生更感兴趣,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笔者会继续将二语习得理论和教科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中继续下功夫。另外如何利用更多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导教师高效率的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是笔者今后仍需研究的课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