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面貌。高等教育的教学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迄今为止,全国共有2631所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为3779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整体上达到世界中上水平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方阵;教育理念和教育标准逐步与世界接轨;在国际教育交流中,也不总扮演追赶者、跟从者和模仿者,而是领跑者和追赶者交替出现(孙有中,2019)。除了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还担负起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确保国家在对外交流、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但以此同时,人工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将有可能使外语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滞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外语教育陷入了生存困境。面对外部竞争压力和自生发展需求带来的挑战,国内外语教育研究者们纷纷献计献策,从人文教育角度,按照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对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向给出对策。二、文献综述
文秋芳(2019)提出大学英语学生应具备六种“核心”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语言的功用有两个,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思想性。工具性指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进行沟通交流,连接不同国别文化;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承载着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文化、价值观和伦理观等人类精神财富。通过语言,可以锻造性格,培养生活态度,激活思维,增强“知识厚度”和“思辨强度”,所以,语言能力是和学习、思辨、文化、创新和合作这五种能力融合在一起的。此外,大学的语言技能训练不同于培训机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体系之上,有较为确定的教学对象和稳定的研究队,培养人才是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导向,培养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因此,语言能力培养和人文教育二者之间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顾悦,2019)。孙有中(2019)提出“多元化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是基于中国国际和国内实际情况而定的。中国现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参与全球事务的治理和领导。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所涉及的沿线国家的语言有60多种,这就要求高校外语专业不仅要培养掌握英语通用语的人才,还要培养非通用语人才。这些人才除了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能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到国际事务的管理和竞争,这些“一流人才”的培养任务不是由所有的本科教育单位承担。我国迄今为止共有2631所高校,1200所普通高校处于不同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各自区域地理特点和优势,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就要主动地适应时代变化,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做出判断,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找准定位,改进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服务社会需求不能被狭义的理解为“为了找工作”,要确立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理念(孙有中,2019)。
金衡山(2019)认为“人文教育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根据孙有中的研究,思辨能力包含两个维度:情感态度和认知技能。思辨能力的情感态度表现为“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敏于探究,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基于认知的思辨能力指“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转引自金衡山,2019)。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让人从固有的思维定式中挣脱出来,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已存在的事实进行“怀疑”、“反思”,然后回归“理性”。这种思维从“自我”出发对思维进行监控和纠正,是人的主动性的表现。同时它也传递包容、开放、灵活、勤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非常契合我国外语教育提倡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理念。
缺乏思辨能力的学生没有能力清晰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找到充足的论据证明观点,思想缺乏深度,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思辨能力的认知层面含有六种认知能力要素:“阐释、分析、评价、推断、解释和自我调节。”“阐释”指理解能力,要做到正确理解;“分析”是辨别事物之间表面和隐含的关系,以细节做基础提出自己的看法,语言敏感度是它的重要支撑;对他人的观点做出评论叫做“评价”;根据确认的线索做出推测或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叫“推断”;“解释是用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推理的结果; “自我调节”突出主动性,做出自我的监控。“阐释”、“分析”和“评价”三者是递进关系(李晋,2019)。这六种认知能力要素可以渗透进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阅读经典文学也被认为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林斌(2019)指出英语阅读教学要秉持“人文学科的阅读理念”,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水平”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21世纪的人文精神是传统价值和新要求的交织。传统意义人文精神核心是“平等”、“正义”“学识”和“梦想”。这些是普世价值观,不因时间和国别的不同发生改变。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更大,所以教学中要体现“人类共同体”的人文理念。同时,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积极开展启发式的讨论,避免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发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智识。
三、启示
(1)教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教育就像人的大脑,由各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分工明确。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右脑处理情绪和感受。如果只训练左脑而忽略右脑,就会出现情感荒芜;只用右脑而忽略左脑,生活就会被情绪占据变得混乱不堪。左脑和右脑要互相联结,才能保证大脑健康有序的运转。语言和人文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语言轻人文或者重人文轻语言都将阻碍教育回归它的本质和起源。人文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是统一的,不是相争的(顾悦,2019)。(2)教育应该立足于长远目标。“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争其实是教育的短期 目标和教育的长期目标之争。教育的功用可以分为显性功用和隐形功用。显性功用指“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增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林斌,2019)。隐形功用是培养善于学习和反思,能够接受世界、回应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身心强健的个人(杨甜&文旭,2017)。显性功用在短时间内就可看出效果,而且看得见摸得着;隐形功用所需时间较长,甚至是终身,但不能就此忽略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忽略教育的隐形功用,教育就不能回归它的本质和起源。宁琦(2019)也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更深远的筹谋,更高远的目标。”人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自由”的人。
四、结语
本文聚焦了新时代语境下我国英语教育的人文化改革,探讨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和理念以及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同时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感知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能力。我国的人文教育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教学尝试只出现在英语专业课堂上,大部分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探讨,随着对人文教育理解的加深,我国人文教育理念也必将从模糊到清晰,从封闭到开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