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朦朦/南通大学医学院
一、前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兴起以来,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环境保护、助弱扶贫等志愿服务类型。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有力支持,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得到飞速发展,高校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也日趋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中,常态化已然成为当下高校构建志愿服务文化的重要方向。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因素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并将其制度化,最终形成常态化发展体系。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因素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因素分析是以因素识别为基础,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志愿服务理念、服务体系、服务保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因素。
(一)志愿服务理念缺乏
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硕果累累,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遍布全国各大高校,志愿服务内容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服务对象涉及各类人群,不少志愿服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我校“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队伍不断壮大,享誉全国。但纵观全国各大高校,由于志愿者招募时间较短、需求较大、人员流动性和流失性大等原因,往往招募门槛较低、培训机制缺乏,很多大学生初时怀抱着满腔热情加入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对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认识尚未清晰,在了解志愿活动的内容后,往往会因为志愿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性,很容易出现心理疲乏、热情消退进而放弃继续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例如,在调研我校及周边兄弟高校的志愿团队后发现,很多志愿服务团队均面临人员频繁流动、“一次性”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功利性动机较重等问题。一些大学生仅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就表示不愿再参加,他们仅仅将志愿服务活动定义为慰问孤寡老人、服务农民工子弟学校、帮助残障人士等固定形式活动,并没有深入挖掘志愿服务背后的深层次理念和精神,志愿活动的实质和内涵并没得以彰显,志愿服务的精神没能得到发扬和传递。缺乏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首要因素。
(二)志愿服务体系分散
志愿服务体系分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重复单一问题突出。通过访谈和亲身实践,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范围主要集中在乡村或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活动、敬老院慰问、就医引导、车站引导、社区服务等形式,且次数多、时间短、人员分散,呈现出重策划轻过程、活动组织人员联系紧密、活动参与人员参与感不强、组织力弱等特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重复性以及组织的松散性在越来越成为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分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涉及高校、政府、社会三大主体,目前,志愿服务活动一般由高校牵头,组织志愿者团队、社会提供志愿服务需求、政府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的方式开展。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工作,也相继出台了对应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用以规范和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但截止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体系并不明确,三者之间的权责划分尚不清晰,因而无法形成明确的志愿服务体系,在志愿服务工作落实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发展进程。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体系构建
(一)理念常态化
理念常态化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先行条件。理念常态化一是需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志愿服务文化。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发掘志愿服务模范,例如党员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树立典型,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位青年心中。二是组织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宣讲报告会,让每位志愿服务参与者讲述和交流志愿服务经历,用现实故事呼唤奉献精神。此外,基于“常态化”理念,提前进行服务内容和需求调研,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有规划地调整志愿服务内容,将志愿服务理念、道德修养内化于实践行为中,达到价值引领目的,从而双向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二)组织常态化
组织常态化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主要手段。组织常态化包括管理体系常态化和运行体系常态化两个方面。管理体系常态化是指一是要明确高校、社会、政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形成角色鲜明、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体制;二是在志愿服务主要实施者——高校层面,设立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管理小组或团队,实现志愿服务活动专项管理,以南通大学医学院为例,可设立南通大学医学院志愿服务指导小组,由学院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志愿服务管理办公室,实现全院志愿服务活动协调管理,统一调配,同时培养好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团队骨干,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运行体系常态化是指在具体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时,要实现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者上岗、志愿者评价、志愿者激励、志愿者回访整个运行体系的常态化建设。
四、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平台保障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其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把互联网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工作。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建立志愿组织,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搭建沟通桥梁,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加强志愿者之间的联系。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一次志愿行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极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把志愿服务推进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流通快的特点,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加,并让将志愿进展更透明、更开放、更公平。
五、结语
志愿服务理念的淡薄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活动经费和制度保障的滞后性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其常态化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本文在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从理念常态化、组织常态化和保障常态化三个方面构建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体系,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保障平台的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常态化发展路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