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框架视野下的当代军人形象建构——以《解放军报》近年的军人报道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307
■熊 皇 宫慧颖/中国传媒大学

  军人,是对在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军职人员的称呼,包括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类似古代的武士,骑士。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政府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有时亦参与非战斗性的包括救灾等工作。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最可爱的人”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一样的风采在共和国,旗帜上飞扬”,不同的历史时期,军人的形象伴随政治经济文化等语境发生嬗变。这个几百万人的群体,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大众传媒则通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等多种文化产品形式对其进行形象建构。在当下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媒体建构什么样的军人形象, 这种建构在新闻报道中具体是如何实施的,议程设置是否发挥作用,成为笔者关心的问题。

  因此,本文以2014-2019年9月26日《解放军报》中对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当下军人形象的建构。

一、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缘起于心理学,最早可追溯至人类学家贝特森。1974年,由戈夫曼从心理学“基模”中引入,应用于传播情景。他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框架是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和主观过程”,“人们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人们借助于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吉特林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框架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更加明确了个人在形成框架的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同时,他认为框架是可测量的。

  从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开始,框架理论被运用于媒介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四种:一是对框架内涵及其理论的探讨;二是对媒介框架来源的研究;三是对媒体报道内容的框架分析;四是关于媒介框架对受众认知影响的研究。对于新闻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源于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Entman) 提出新闻框架经过选择与排除后产生新闻,能使新闻工作者快速地把信息进行常规处理、包装后有效地传递给受众。伍(Woo)等人则更直接表示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文本与社会情景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传播者在环境中选择某些素材加以重组而建构社会真实的过程就是框架。大众传媒的框架设定依赖于记者使用的框架,媒介通过不同的框架选择使媒介现实具有呈现多样性的可能。

二、研究内容

以《解放军报》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首先,该报是解放军报社出版的中央军委机关报,创刊于1956年1月1日,60余年来一直是我国最具权威的军事新闻媒体之一;第二,该报订阅至我军各班排,在军中覆盖面广、受众量大;第三,该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唯一一家对外公开发行的军媒报纸,其在及时反映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还面向世界,及时报道国际军事动态。所以,读者群体除军人外,还有海内外各界人士,受众构成丰富多元。

  本研究以《解放军报》2014-2019年9月26日的军人报道为研究对象,按日期排序随机抽取其中100天的报纸,经阅读后获取其中与军人形象建构的相关报道650篇为有效样本,对其报道数量、所在版面、所占版面、消息来源、报道对象、体裁种类、图片运用、报道倾向、主题框架九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报道数量

《解放军报》为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出对开12个版,周六、日为8个版,法定节假日4版。版面包含要闻、专题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部队新闻、长征副刊、军事科技等内容,同时,不定期根据议程推出主题特刊,如“两会特刊”、“纪念建军90周年特刊”及“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刊”等。

  统计得出,12个版面的《解放军报》平均刊出新闻报道、文学作品、读者来信、图片等各种形式的独立信息产品约70篇(幅),8个版面的约为46篇(幅),且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在这些产品中,首先去除不属于新闻报道的体裁,如读者来信、历史故事及各类文学作品等,再去除对军人形象无明显建构作用的新闻报道,包括事件性消息,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召开》等;体育、文艺等其他领域时事新闻,如“2016里约奥运会特别报道”、“十三运特刊”等;新闻评论,如《年度计划切忌“十景病”》、《祖国时刻挂念漂泊海外的“王琪们”》等,从100天的报纸内容中共得到对军人形象有明显建构作用的新闻报道650篇,即日均6.5篇。

(二)版面

1、所在版面

  在650篇新闻报道中,共有20篇处于头版头条位置,占比3%;其余630篇处于非头版头条位置,占比97%。如图所示,所占据的版面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要闻”版面156篇(24%)、“部队新闻”版面51篇(7.9%)、“人物纪实”版面42篇(6.5%)、“青春方阵”版面39篇(6%)、“专题新闻”版面30篇(4.6%)、“视觉新闻”版面25篇(3.8%)、“党 的 建 设 ”版 面 25篇(3.8%),以及“今日边海防”、“老兵天地”、“时事新闻”、“国防后备军”、“军旅文化”“军民视窗”等其他版块共计282篇(43.4%)。

  2、所占版面

  选取的650篇报道中,共有14篇报道的篇幅为整版(2.2%);7篇报道为四分之三版(1.1%);66篇报道篇幅占据半版(10.2%);其余563篇均小于半版,其中四分之一版篇幅的报道为192篇(29.5%),占幅小于等于八分之一版的报道共371篇(57.1%)。

  由上可得,在近三年《解放军报》所呈现的内容里,构建军人形象的新闻报道所涉及的版面众多。其中,“要闻”版占比高居榜首,四分之一的报道源自于此,紧随其后的“部队新闻”、“人物纪实”、“青春方阵”等版面分布占比都不足其三分之一。可以说,这些报道有四分之一刊载于“要闻”版,四分之三基本平均分布在其他三十几个定期或不定期出现的版面,且绝大多数报道篇幅不足四分之一版。

(三)消息来源

《解放军报》的消息来源主要有自采、新华社和读者来稿等。据统计,本次全部650篇样本,消息来源均来自《解放军报》报社自采,消息头皆为“本报讯”或“本报某地某月某日电”,署名俱为“本报记者”、“通讯员”。该报其他版面出现的“新华社”、“读者来稿”等消息来源在样本中均未出现。可见,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解放军报》的记者、编辑、通讯员既是新闻的生产者,同时也掌握着军人形象建构的话语权,是议程设置者,军人形象的构建者。

(四)报道对象

从职务来看,报道对象包括“军事法院院长”、“武警广州指挥学院的射击教员”、“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及“广州市区最远的从化区人武部主管”等;从级别来看,报道对象包括“二级军士长”、“排长”、“陆军第26集团军某特战旅副政委”及“集团军党委领导”等。除了直接对军人的报道,还有对“赵大妈拥军小组”等群体的报道侧面烘托军人形象。可以说,不论何种划分方式,报道对象的身份都是丰富多样,覆盖面广。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选样本的诸多报道对象中,有几个称谓出现比例相对较高。如“官兵”、“老兵”、“班长”、“新兵”等,其中以“官兵”为报道对象的有140篇(21.5%)、“老兵”为报道对象的有88篇(13.5%)、“烈士”共30篇(4.6%)、“女兵”为26篇(4%)、“班长”为25篇(3.8%)。其中以“官兵”为报道对象的内容多为训练、竞赛、抢险救灾等;以“老兵”为报道对象的内容多为战友情、英勇事迹等。此外,“家属”、“新兵”、“少数民族战士”等身份亦作为报道对象并在标题中出现,均占比3%左右。

(五)报道体裁

经过对650篇样本的分析统计,共有消息136篇(21%),通讯357篇(54.9%),图片报道 153 篇(23.5%),评论20篇(3.1%),占比依次为其中评论体裁有16篇是与消息或者通讯配合出现,如2015年3月27日在第11版“军网天地”发表的《85岁老兵“换枪”记》,文末配发短评《壮哉,老英雄》。单独出现的4篇评论均为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发表。

(六)图片运用

经过对650篇样本的分析统计,共有241篇新闻报道没有图片,占比37.1%;含一幅图片的有329篇,占比50.6%;含两幅图片的共有39篇,占比6%;含有三幅图片的有报道有8篇,占比1.2%;含有四幅图片的报道有6篇,占比0.9%;含有五幅图片的报道有18篇,占比2.8%;五幅图片以上的有9篇,占比1.4%,常见于整版的专题图片报道,如2016年7月23日第5版“视觉新闻”整版刊出的报道《维和英雄,在战火中永生》共9张图片。

  除了新闻摄影作品,样本中运用的图片还有漫画,但出现频率很低,如2015年7月19日第6版“青春方阵”刊登的通讯报道《承君一诺 必守一生——解读陆军第1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陆磊的故事》,配图为报道对象生活场景的漫画,约占全文篇幅的四分之一。漫画图片的运用使得原本沉重、伤感的主题多了几分轻松、可爱。

  可见,《解放军报》建构军人形象的报道有半数配有一幅新闻图片,只有文字没有图片的超过三分之一,多张图片构成的整版图片报道及漫画等呈现方式亦零星可见。

(七)报道倾向

从宏观的新闻主题、中级结构层面的新闻事件内容及态度评价,以及微观层面的语言修辞三个层面对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共有正面报道604篇,负面报道10篇,一般报道36篇,占比依次为92.9%、1.5%和5.5%。

  其中,正面报道不仅新闻主题、新闻事实积极正面,用词的倾向性较有特色,体现在高频出现各种称号,如“守护神”、“高原雪豹”及“西海龙王”等。一般报道主要集中在文艺生活,如2015年11月15日第5版“军旅文化”刊登的《孙立:战士主创高原音乐剧》和对武警北京市总队十三支队新兵四中队积极组织新战士们开展“才艺秀”活动的图片报道。

  负面报道则是正面落脚,比如2015年1月26日第7版“党的建设”刊登的消息《陆军第1集团军某旅党委贯彻从严治党要求 5名不尽责党员被批评教育》,报道的结尾是“通过半年多努力,如今这名士官党员精神状态和实际表现进步明显。在前不久进行的满意度测评中,该旅官兵对党员满意度超过90%。” 2017年5月22日第8版“基层传真”刊登的《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四营号手仝南南 知耻后勇30天“夺”回上岗证》,报道了发射单元正式号手仝南南在某旅为提升作战效能、优化人员编制的比武中被裁减。“下岗”后他“白天刻苦训练操作,晚上点灯熬油学习”,成功实现“二次就业”,全旅成绩也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提升。这些报道的新闻事件是负面的,但是主题立意都是知错能改、取得进步,用词具有正面倾向,可以说,负面报道产生正面效果。此外,由于正面的落脚点往往需要经历事实向好发展的过程,所以这些负面报道的时效性一般较弱。

(八)报道主题

通过对《解放军报》相关报道主题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报道涵盖了爱岗敬业(27.5%)、荣誉(20.8%)、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5.8%)、战友情(8.3%)、军民情(13.3%)、个人价值实现(8.3%)、业余生活(9.2%)、亲情(9.2%)和强军(9.2%)等主题。这些主题并不互斥,一篇报道中可能同时涉及两个甚至多个主题。

  可以看出,爱岗敬业、荣誉和军民情主题为占比最重的三项。“爱岗敬业”既有各种艰苦环境中的“钢铁军人”形象,也有其他各岗位上各司其职的优秀表现,由点到面的群像形成概览式规模效应;“荣誉”主题不再应用“当兵光荣”或者“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框架,而是重点突出当代军人以出色的个人表现赢得荣誉;和平年代,军人的任务除了刻苦训练,亦参与抢险救灾等工作,再加上爱心捐助、见义勇为等内容,集中体现了军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付出的形象。

  同时,战友情、军民情和亲情等情感主题共占比超过30%,可以说,构建了一个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的军人形象,加之业余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主题,我们看到,军人形象的构建较丰富立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此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主题占比较低。早在1988年3月5日《解放军报》中的《商品经济要发展雷锋精神要发扬》一文中就有力地强调了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面前的正当地位, 并赋予个人利益合法性。而集体利益也得到强调,并且这种利益的政治色彩日趋减弱, 褪色成为一种单纯的人的道德品格。“谁说女兵不如男”、少数民族士兵及借酒抒情等主题亦有出现。

  

三、结语

媒体框架隐含于新闻文本中,而建构的策略主要是选择和重组两种。选择策略基于有限的报纸版面和无限的新闻事实的矛盾,媒体框架的探照灯射出的光束所照亮或聚焦某些内容必然导致忽视或排除其他内容;重组策略指的是通过对新闻素材的编排呈现赋予它新的含义,比如头版的内容、标题的拟定,以及对新闻人物的描述用词等。

  而无论是选择策略还是重组策略,媒体都是通过对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的使用来建构新闻框架,这些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就是框架的构成要素。它可以是隐喻、举例、标语、叙述、视觉图像等象征符号,也可以是句法结构、情节结构、主题结构和修辞结构。

  通过对《解放军报》三年新闻报道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报的记者、编辑、通讯员是新闻的生产者、议程设置者和军人形象的建构者。报道手段主要以小篇幅、“要闻”版的通讯报道居多,常配有一张新闻图片,以丰富的报道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正面评价效果。这些“软”性的报道具有人情味,体现了当代军人艰苦训练、爱岗敬业、热爱祖国人民的同时,也以人为本地展现了军人业余生活和力争上游的个人价值实现。通过这些选择和重组策略, 共同建构出一个核心的当代军人形象。

  注释:

  ①百度百科.军人[EB/OL]. [2019-9-26]. https://baike.baidu.com/item/军 人/163748?fr=aladdin.

  ②臧国仁.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 1999,32~44.

  ③[美]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8.

  ④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6.

  ⑤谢曦.《人民日报》有关中印新闻的框架建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12.

  ⑥王培培.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J].青年记者 , 2009(7):53~54.

  ⑦张晴.雷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1963—2012年“学雷锋”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 ,2013(02):31.

  ⑧See Gamson,William A. and Modigliani, A.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the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95).

  ⑨See Pan,Zhongdang and Kosicki,Gerald M.Framing Analysis: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J].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3(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