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与文化传承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4305
■陈思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纪录片是现代影视作品艺术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特定内容进行展示与说明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传播价值。而通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展示,可以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并在整合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完成传播目标。为了更好地说明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应将其基本内容概念与分类方法做出分析,以此引导具体创作,保证研究的系统性。

一、非遗题材纪录片概念与分类

传播是保证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历史性传承,可以将传统文化形式在新时代环境中,展示出创新性的发展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对以往文化内容的历史性定位。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系统整理、宣传,在结合纪录片文化形式的同时,完成艺术的传播与传承。尤其在大众传媒与网络传播模式的发展上,这种文化展示形式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分类条件上,可根据现代媒体形式,对其标表现形式进行划分。第一,网络时代特征影响下,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都可以作为记录视频拍摄的工具,在摄制非遗内容的同时,将镜头凝聚在风土人情与民间技艺上,使其在网络环境中得以传播。第二,以专业影视创作人员为核心,在团队支撑下,对非遗题材内容进行创作,形成传统艺术内容展示,并在社会性的角度上,阐释文化内容。第三,以专业的影视制作单位为核心,如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等制作单位,在整合自身技术条件与媒体资源的同时,可通过脚本素材的拍摄与整理完成大型纪录片内容的设置,完成非遗内容的文化记录。例如,《非遗故事》《龙井茶》等大型记录节目,都属于这一类型。

二、非遗纪录片创作与拍摄技巧

(一)明确主题立意

立意的确定,是纪录片拍摄的基础。以创作者对于文化内容的感悟为核心,可以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形成系统的影片框架,然后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作品的影响力状态。尤其在主题切入的设计上,需要通过摄影机对镜头画面的捕捉,完成独特文化内容的展示。例如,在影片《大国匠人·遇见非遗》的节目中,将荣宝斋木版水印、聚元号弓箭制作等技艺内容进行分集整理,以4-5分钟为一个独立单元,对内容进行说明,在展示技艺内容上,呈现优势地位。但这一表现手法,也将叙事内容固定在技术陈述中,忽视了整体文化属性的系统化展开,在进行优化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传承人的个人故事,并在见微知著的技艺展示与内容协调中,完美的介绍非遗内容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突出立意深度,并保证纪录片的传播艺术价值。

(二)优化叙事技巧

艺术传承过程中,对根据所描述内容与题材,叙事技巧进行优化调整。在现代艺术形式的影响条件下,可以穿插故事剧情,以塑造更加饱满的艺术形象,在形成立体化影像世界的同时,“出奇制胜”地完成内容展示。例如,在塑造故事内容张力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悬念设置法,保证艺术内容的展示效果。针对这一方法,美国影视行业形成了具体的“钩子理论”,通过在故事前期设置的“钩子”,可充分调动观众的胃口,并使其有足够的兴奋点,继续对影视作品进行关注,以此扩大影视作品的表现张力。

(三)提高内容品质

加强对于影视作品细节内容的规划,可以更好地提高其品质条件,并在“以小见大”的情节刻画中,完成作品还原度的塑造。尤其在纪录片的节目形式中,这一方法的应用十分必要,是凸显内容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非遗纪录片中加入的细节内容,不仅可以迎合纪录片形式的基本特征,也可以在展示非遗内容的过程中,呈现出积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作品《大国匠人·遇见非遗》的节目中,系列剧集的第三集,就在古琴艺术的描述中,应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在地工匠手指弹奏、工具制作动作等内容进行展示的同时,可以通过细节镜头的放大,凸显出技艺的精巧,并体现古琴制作的特殊美感,强调传承人制琴技艺的精湛水平。

(四)灵活搭配讲解

记录片内容上,需要加入解说词,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并强调画面中的部分重点内容。尤其在非遗类型纪录片的解说词设置中,务必要保证其应用条件的合理性,以求满足其自身的教育意义,避免出现内容信息错误问题。方法上,可以在创作之前,准备好文稿,以此保证文章内容的美感效果,并提高整体的逻辑性,使整个非遗纪录片浑然一体。

  例如,在《醉美小窖》这一纪录片中,对宣城进行地区调查,以“文房四宝之乡”为切入点,在整理“享上江人文之胜首美誉”内容的同时,形成具体的文稿资料。而在主题内容调查中,也针对“宣酒”做出了历史性的阶段分析,整理其人文发展内容,并针对当代传承人进行包装。尤其在配合整体情节的基础上,控制解说词与留白的比例关系,使预先设定的解说词,可以更加针对性地完成内容塑造,以提高纪录片的品质效果。

(五)统一制作风格

纪录片是影视作品的类型化内容。在进行艺术展示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其后期制作水平,并在片头制作、动画剪辑、配音整理等内容中,提高作品的整体性,以求完成内容塑造。

  例如,在后期制作中,可以将AE制作作为提高动画效果水平的关键,并在保证动画叠加水平的基础上,使其与整体影片结构形成呼应。同时,也可以在片尾制作中,带入“片花”的形式,将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动画展示的流畅性升级。另外,在剪辑制作中,还需要兼顾“远全中近特”的技术衔接方案,在保证记录内容观赏性的同时,杜绝一切跳帧问题。尤其是长镜头的把控上,不能出现超过5秒的定格停顿,时刻保证观众注意力的集中状态,维护基本的观赏流畅性。

三、非遗纪录片的文化传承价值

(一)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带有典型的传统性特征,在对艺术形式进行记录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纪录片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例如,在《美在人间不朽》的纪录片中,重点针对扬州剪纸艺术,做出了系统性的描述,在总结非遗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对剪纸材料、技巧、艺术形式做出了详细的描述,更好地展示并保存了此种文化内容的全貌。

(二)内容传承

非遗内容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父子等传统关系,进行口耳相传。也正是由于传播形式局限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缩小自身影响范围。而在现代摄影技术的影响下,以记录片的形式,可将非遗内容更好地记录下来,并作为帮助人们保存濒临灭绝艺术技艺的有效途径,使文化传承发展展现出新的活力。

  例如,在记录片《刀尖上的艺术》中,就对江西民间剪纸手工艺术,做出了全面的宣传,通过对传承人刘诗英剪纸绝活的记录,强化了艺术形式的保护效果。甚至在纪录片播出之后,有很多人主动联系刘诗英,希望学习这门技艺。

(三)教育大众

记录片本身带有科普与说明的作用,在大众传媒时代,可以在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使更多观众了解并学习到与内容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守望》这一百级纪录片中,通过对背景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描述,对各种传统非遗内容,做出了系统性的描述,并作为部分高校编导课程中的必看纪录片。在形成文化分为的同时,也在内容上为年轻观众树立了正确的导向价值观念,并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上,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综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纪录片的拍摄,需精确定位主题内容的特征条件,并在制作方法上,采取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保证内容创作的合理性。而通过主题、技巧、内容、讲解、制作等环节的优化,也可在文化展示中,呈现出完整的传承价值,在提高类型纪录片创作水平的同时,使非遗内容得到现代传播方式的支撑,呈现出鲜活的发展动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