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批评这一行当,算是误打误撞,诚非一种自觉的选择行为。世界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一个中考、高考总是作文跑题的人不经意间竟然做着与“文”打交道的营生。批评为何?批评如何?虽然在某些场合或者在某些文字里也曾侃侃而谈,现在回想起来,可谓在无知之无畏的路途上盲目而行。
其实我挺有自知之明的,人家所谓的批评需要的才胆识见,我时常望而兴叹。不巧的是自第一篇美其名曰的批评性文章出生,我似乎被认定为要吃批评这碗饭了。
我艳羡好多人,他们对于批评有着各种繁复的、丰富的,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想与观念。与文学与批评的相遇既然是这么具有戏剧性,在我的意识里,说批评是职业吧,也算得上;说批评是志业吧,似乎没那么高尚;说批评是生活的组构之一,还真是那么回事。
批评始终与我的生活未曾剥离,生活的光怪陆离、波诡云谲、饱经风霜,注定会让我不太愿意在文字的世界里依然如此。批评面对的是文本,批评者也是一位读者,他与文本是一种沟通、交流与对话,期间是否是声色俱厉抑或和风细雨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文学是对生活的现实、历史与过往的贴近,批评是依据于生活对文本的贴近。
有言之批评是要硬度有棱角有锋芒的,硬度、棱角和锋芒背后气魄和胆识于我不仅有着先天性的不足,还有着后天的影响不良。既然不便在批评的道路上随意戛然而止,我幻想着批评这种对话应是有温度的和富有诗性的。
说批评有着温度,并不是说我就认可漫无边际的吹捧。波德莱尔说,“为了表演好,你们应该‘进入角色’,深刻地体会角色所表达的感情,甚至你们觉得这就是你们自己的作品。”尝试生发和作者无限切近的感悟和体验,擎上生活的五味杂陈和人心人性,融入文本的世界,希冀能够达成“在观者”与艺术家在“灵魂上产生一致的效果”。这是温度的感知。当然,批评者还要能够把这种温度进行传递:传递给作者,不是江湖恩仇,而是相携而行的衣袂飘飘;传递给读者,不是深恶痛绝,而是对生活美好的祈愿与暖和。
说批评是诗性的,主要想说两个意思,一是从批评活动或者行为本身而言,其对于从事者不应是一种负担,一种枷锁,而是基于对等原则下的相视而笑,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与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二是批评的呈现不应是呆滞凝固或冷若寒霜,不应是空洞概念的堆砌与理论的统摄,批评借助语言文字的表达,应该是含情的畅快,是诗意语言的腾挪闪移,其间凸显着文与学的张力。
对我而言,真正的批评或许还是遥远的期许,但在同仁们携我“同去”时,我愿意带上生活中的泥土,在反省与自审的鞭策下“进入角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