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如今,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教学模式时,因并未真正认识到“三全育人”的教育观点,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亟待解决。因此,应如何正确、有效解决这些弊端,促进“三全育人”在地方高校有效落实,是当前地方高校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中,在地方高校教育中也获得普及。其中具备大量信息资源为高校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地方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方面提供极大的便利。然而,网络中虽具备大量信息资源,但由于互联网平台缺乏制定完善的信息监管机制,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许多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逐渐影响到地方高校学生三观取向的正确形成,并逐渐呈现多元化和不稳定性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教师管理授课模式因责任划分不明确而难以有效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发展。而伴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全新推出,要求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围绕学生开展“三全育人”教育活动,严格要求地方高校教师开展“无盲区”育人活动。充分提高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二)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来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比较注重整体育人功能,要求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教学模式出现“形式主义”,是用于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催化剂”与“粘合剂”。从地方高校实地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讲,“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有助于摒弃地方高校教师传统教育观,充分激发地方高校任课教师责任意识。并有效变革以往任课教师只“教”而不“导”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来讲,在实施“三全育人”理念过程中,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个地方高校任课教师的了解和信任,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种种“窘况”和“困境”时,能够主动向学校和任课教师寻求帮助。从而使学生最终在学业上获得有效进步,并最终在教师与高校的“引导”和“关爱”中成长成才。二、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弊端
(一)教师参与“三全育人”过于强制性
部分地方高校任课教师认为,相较于地方高校行政权力和经济绩效而言,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授课需求以及教学目标来自由安排教学时间,导致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持续出现系统化和连续化。而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不仅改变以往这种紧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挤压任课教师的“非教学时间”,还将任课教师强制性的“禁锢”再校园当中,使任课教师的系统化教学实践逐渐衍变为琐碎的育人工作模式。并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参与“三全育人”。但地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工勤队伍以及学工队伍的工作模式却并不相同,大多数岗位工作职责是比较繁琐细化的,在某种程度上和“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呈“同质化”现象,并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坐班制”工作模式。(二)要求教师“三全育人”实质是“管理凌驾于教学”
部分地方高校任课教师在理解“三全育人”授课理念时,认为地方高校强调“三全育人”的目的是为地方高校任课教师制造出更多可随时调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指这部分教师所认为的“三全育人”实质是加强“管理权力”,弱化“教学科研”的一种“管理凌驾于教学”的教学权利。而秉承此种观点的任课教师认为,随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推出,地方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和专任教师队伍等掌握着大量“育人”项目,但质上却是是为进一步扩大地方高校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也就是指“教学科研”队伍被“管理权力”带上一的一项“限制”权利。与倡导“三全育人”相比,地方高校任课教师更加注重的则是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模式,并将自身在教学中潜在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而不是为将师资队伍强行归纳为学生工作范畴。三、加强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澄清“三全育人”教育观念
地方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时,应明确认识到“三全育人”与教书、管理和服务职能是相互通融的,而绝非是对立的,也就是指“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无论是与专任教师队伍,还是管理队伍、学工队伍,其自身所担任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指向都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并无实质性地冲突。因此,相关地方高校应积极澄清“三全育人”观念,消除任课教师对“三全育人”观念认知上的误差,以此确保“三全育人”在地方高校中的有效落实。首先,相关地方高校可通过开展“三全育人”讲座,来为任课教师传达正确“三全育人”的观点,并告知任课教师“三全育人”的实施优势。明确告知任课教师“三全育人”虽然在实施过程中相对较复杂,工作量也相对较大,但也在实施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大量“素材”,有效促进任课教师的快速发展。同时,“三全育人”的有效落实还进一步深化任课教师对全新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使其在进行班级管理、学生工作和教书工作时能够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深入学生心灵。此外,地方高校还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中宣传“三全育人”正确观点,并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大量转载,确保“三全育人”理念渗透到校园内各个角落中。使任课教师对“三全育人”理念有一个更深刻、更明确的新认知。(二)创新多种“三全育人”教学形式
地方高校可通过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多种“三全育人”教学形式,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吸引学生目光,并丰富任课教师知识体系与教学手段,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任课教师全面发展。首先,地方高校可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中构建网络“三全教育”平台,在此平台中输入大量相关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接受培训,并以此作为地方高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其次,地方高校还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已“五.四青年活动”等相关的运动、节日和纪念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此类活动为学生和任课教师传递“三全育人”正确思想,并以此形成独特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爱国情怀收到熏陶。此外,地方高校任课教师还应在课余时间内组织全班学生集体参加教育基地,到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老区和扶贫支部活动等地方,参观我国伟大革命解放军,有助于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理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三)重新构建“三全育人”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实施者,其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理念与专业知识将严重影响着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因此,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应当重视“三全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高效且健全的“三全育人”师资队伍,才可确保“三全育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地方高校应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让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中参与实践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来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其次,地方高校还可在校园中通过开展学术座谈会、学术大赛等活动,并以评职加薪为激励机制,使任课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三全育人”教研活动当中,与当地同专业教师通过学术竞赛来提高自身对“三全育人”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最后,地方高校“三全育人”教学活动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师“特长”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教师对“三全育人”教学活动开展的热烈“回应”,也才能更好实现“教学相长”。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三全育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应在已明确“三全育人”正确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三全育人”教育形式,构建“三全育人”教师队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