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必须探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团队——打造一支“牢记使命、强化本领、善于亮剑”的思政课教学团队
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打造一支“牢记使命、强化本领、善于亮剑”的思政课优秀教学队伍,出色地完成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才能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实践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明道、信道。坚决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把思政课办的越来越好。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本领。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应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心研究者、自觉践行者、积极传播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理论、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系统领会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做到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亮剑精神”。要在自律严、人格正的基础上,树立阵地意识、问题意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言论和影响,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创新教学,把握好传播艺术和传播的效果,守好阵地。从学生认识需求和现状出发,从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入手,通过理论支撑的理性力量和教师情感传递的感化力量,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二、示范课堂——树立思政课教学底线思维,确立思政课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地位,打造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示范课堂
思政课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必须加强思政课示范课堂建设,树立思政课教学底线思维,确立思政课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地位,研究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打造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名师示范课堂”。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示范课堂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示范课堂由一堂思政课到多堂思政课,由一门思政课到多门思政课,由一名教师到多名教师。另一方面,研究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做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思政课堂教学要树立底线思维,要落实立德树人,把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牢牢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课堂话语权。其次,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课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理论要讲透、问题要讲清,更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课堂讲活,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养成、理论讲解与实践体会、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传统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三、实践养成——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方法路径,构建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实践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离开感性实践体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很难入脑入心。实践养成,是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方法路径,构建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实践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要突破思政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局限,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全员育人体系,充分挖掘思政教师、辅导员、党政工团干部等各条战线蕴含的实践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切实做足全员育人的“大文章”。同时,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带动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完善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平台。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方法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校内、社会和网络思政实践活动。创新课内实践,以问题为中心,选取有针对性的实践主题,开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看、读、说、写、做”等活动平台,如:看红色影视、读经典著作、专题研讨、写心得体会、小论文、动手操作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和素养。拓展校内实践,以理论社团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社团组织活动、校内调研活动、校园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庆典,指导学生开展征文、朗诵、知识竞赛、晚会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开发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红色、金色、绿色”三色实践基地。建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红色”实践基地、以现代化企业为主题的“金色”实践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绿色”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社会服务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拉近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利用新媒体开发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实践活动,延伸学生实践教学空间。
四、网络教学——以新媒体为媒介,建设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进教学网络”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新媒体为媒介,建设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进教学网络”,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线上线下全方位。引导培育各部门开发、建设和有效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全体思政课教师开通实名个人微信公众号,突出师生互动,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占领和应用网络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实践引领,保证学生接收到正确的价值观。构建从平台建设、使用、维护到信息监督的有效的管理制度。认真起草、编辑、审核及时发布新闻,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管理规定。组建网评员队伍,开展网络舆情研判,落实网络舆情“日查日报”制度,及时排除不良信息。安排专门人员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把握校园媒体信息的主动权。
五、科学评价——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主流意识形态践行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具有重要的反馈意义,是检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教学的“指挥棒”。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主流意识形态践行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理论学习、行为规范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全过程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互评、系部辅导员参评,纳入到思政课评价考核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