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675
■郑启云/湖南师范大学

  研究性教学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阻碍了其效能的发挥。迄今为止,国内对于大学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主要集中在课程计划和研究性活动上,而对高校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关注。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实施研究性教学问题尤为重要。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确定与教学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一种教学活动。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活动

我国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按照教学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把预先设定好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不需要知道知识如何产生的,只需要学习并接受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的特点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研究性教学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用心的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

(二)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大学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模仿科学家如何产生知识的过程。师生在既有知识基础和沟通上,积极发现问题,并学习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富有智慧、情感的交流者。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境,激励、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亲自参与假设、实验、交流等,并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和思考的方法;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围绕共同的知识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形成合作性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掌握倾听、提问、交流等技能。

二、大学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以知识学习为主,偏离研究性教学实质

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教师设定的目标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人格的塑造。基于课堂的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把学科的发展过程呈现给学生,还可以将科学研究的价值呈现给学生。但实际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不断地被知识填充,没有充分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其缺乏思辨、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进行中,不注重合作、互动等良好品质的形成,也忽略了研究的过程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探讨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缺乏生成性

研究性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和生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思考、合作、创新的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中心,按照知识的逻辑进行教学。在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按照教材中知识的编排讲授,学生在讲教师授时只需要听讲并且记住教师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这种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理解、体会、运用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被动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帮助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教师和学生不够深入理解,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探究内容。其次,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质疑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因质疑而激发,质疑因好奇而引发。如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质疑能力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阻碍之一。如何创设教学的情境,如何合理的分配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都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在如今的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刻板。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教学评价以学习的结果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倚重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素质的考查;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侧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质性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来评价研究性教学,不仅会对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也不能够客观地评价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情况和学生的素质水平。教师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课堂反馈,学生不能体会到自己的成果或不足,将会影响学生及时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大学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确定与研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研究性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师在设定研究性教学目标时,应强调学生发展,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际的知识水平,确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在目标设定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实施中发现知识、发展能力。

(二)生成性、非线性呈现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的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可以将以问题为核心的认知结构的建构、拓展和深 化的任务交给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教学与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且非线性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将会异常活跃,有可能会在课堂上提出教师没有准备过的问题。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适当的生成教学内容。

(三)以引导为取向选择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必须以引导为取向。根据教学情境、学生的思维状况不同,选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教师在使用讲授法的时候,应该讲授需要讲授的知识,将具有价值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结论或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对于研究性教学而言,讲授的核心价值不在讲授知识本身,而在于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撑和刺激。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也是一样,不论是小组讨论法还是实验探究法,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获取研究的品质和能力,并通过探究获得相应知识。

(四)注重过程,建立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大学课堂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如确定研究问题、实施问题研究、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课堂上的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积极参与研究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以获得科学研究和知识技能教学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认识。因此,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方式上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即时的课堂反馈,也可以给予阶段性的课堂反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或不足。

  大学课堂研究性的实施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品格发展带来更大的益处,但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要深刻认识到研究性教学的实质。但如何找到最佳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仍是需要探究的目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