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754
■唐嘉俊/长江大学文学院

一、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1)媒介素养的概念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才刚刚起步,尽管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但是,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即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这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厄待解决的问题。

  (2)当代学生大部分都是伴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与大众媒介密不可分,本身的“媒介素养”相对较高,他们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天然的学习兴趣和较高接受能力。

  (3)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一是学校已经在信息技术、思想品德、劳动实践、语文等学科中涉及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是学校已经认识到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表面上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1)学校主导,学生缺乏主动权。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校为主体,由上至下的一种针对学生的教化行为,将学生看做是被动的个体进行管束压制,使本来应该个性,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变的僵硬。

  (2)形式松散,浮于表面。受客观条件限制,我国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是在其他已有课程诸如:信息技术,思想品德,劳动实践,语文等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这种方式缺乏科学、有效、系统的框架,很难将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融入其中,这样就导致了媒介素养教育流于表面,整体形式松散。

  (3)注重外化的教育,缺乏内在的培育。媒介素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学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媒介技术和方法的培育,而忽略了文化素养和思想态度的发展。这就导致媒介素养教育沦为低层次的简单的“媒介技术操作”课。

  (4)缺乏学科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位,评价体系和标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模糊,教师团队缺乏专业的媒介理论知识,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媒介工具和条件,城乡之间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媒介鸿沟”。

二、核心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概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媒介素养教育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媒介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大众媒介及其内容,批判性地理解大众媒介的本质,掌握运用媒介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媒介事务和媒介生活,建立与媒介合理互动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过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可能。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运用核心素养的视角和内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切实可行的显著效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于解决目前媒介素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可谓是指路明灯。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培养思路与途径

(一)培育思路

(1)保护主义和赋权主义相结合。当前,我国媒介环境复杂,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不久,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水平偏低,采取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应对媒介负效应是当务之急。当然,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未来社会将会是媒介的社会。我们必须放眼未来长久考虑,当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成长,利用媒介表达自我认识自我愿望愈发强烈,参与媒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赋权主义是更高层次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念。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在如今后喻时代的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客体,他们应该成为主动的主体。培育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教师更多的充当的是启蒙者,领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压迫式的硬性的灌输式的教育,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发展。

  (3)培育核心能力,注重文化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的媒介核心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①培育动机,而不是制定要求。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所谓的某种教学要求,也不是为了“考核”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以良好的媒介行为动机替代功利性要求。

  ②培育行为模式,而不是思想认识。媒介素养教育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也不是机械式的技术操作练习,而是需要内化成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一种思维态度,积极培育良好的行为模式才能适应学生的终生发展。

  ③注重文化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对媒介进行价值判断,反思的活动。集德育,美育,技术于一身的一种综合教育。社会文化特征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状态特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有文化教育。

(二)培育途径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完善学科建设。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为核心。教师其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理论知识的高低将会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提高教育者对媒介素养的重视度,在教育政策,教师考核选聘中加入媒介素养的理论考核,只有先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才能保证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还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建设,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机制和标准,积极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育框架,既要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又要突出媒介素养教育的自身内涵。

  (2)改变教学形式,给学生自由。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形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教材,或是教学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很有必要,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专家讲座、演讲比赛、媒介制作比赛、话题辩论、课外研学、……总之,媒介素养教育应以社会实际情况为导向,考虑学生的合理需求,积极的构建、创新教学形式。媒介素养教育不应该是压迫的,千篇一律的唯“结果论”的教育。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给他们自由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媒介活动,利用媒介表达自我,发掘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创新意识。

  (3)建立多方合作平台,形成合力。虽然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主阵地集中在学校,但并不意味着仅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重任。媒介素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媒介素养的内容也会改变,媒介素养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终生学习。因此建立一个多方合作的媒介素养教育监督平台,提供交流,实践,合作的机会很有必要。既然是媒介素养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媒介,建立覆盖广泛的教育网站,开发手机APP,设立公众号。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三位一体,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一股合力。

  (4)加强文化教育,突出时代特点。社会文化本身就是媒介的建构,社会文化的发展由媒介素养的合力推动,社会文化与媒介具有不可分割性,媒介就是文化的最佳载体。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推动社会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求老师注重文化层面的培养,既要有技术理论也要有人文关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强调正能量,爱国情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