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氏生命美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
(一)人的本质是生命
多年来,美学界的许多关于美本质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是有一点却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即他们都承认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才能找到美的本质。我国的生命美学学派代表之一封孝伦教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命,除此之外,任何别的界定都不能准确地解说人的“概念”。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观察,每个生命都在争取活得尽可能长久,都在努力以各种方式增强个体生命的生命力,以更多地实现生命复制,并且推迟衰老和死亡的来临。只有“生命”这个概念能把人的动物性、精神性、社会性包容进来 。生命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足够包容人类一切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二)美是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封孝伦先生对美本质的定义是:美是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人与客观对象的现实审美关系的规定。它主要包括了人类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的三个环节,即追求、对象和精神实现过程。这个潜在和模糊的对象满足生命追求所需要具备的条件要求,它在衡量现实对象的过程中担当着尺度的角色。尽管如此,理想中的对象的形成仍然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作为物质生命体的人体主要追求什么,另一个是客观自然和社会条件可能提供什么。正因为美是理想,并且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想,所以这世上才会存在各式各样不同的对美的追求。有的人追求名利,认为名利就是一种美,有的人追求宁静自由,认为宁静自由就是他追求的美,有的人终其一生去追求爱情的真谛,认为爱情就是世上至高无上的美。各种不同的理想构成了人类生命理想的不同侧面,汇聚成人类向前进步的巨大洪流,拓宽和延伸着美的领域。(三)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
封孝伦先生的“三重生命”学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关于生命美学的重要学术理论创新。“三重生命”学说认为,人在从遗传进化得来的生物生命之外,还通过自己的大脑和文化产生了宝贵的新的生命,这就是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有三重生命,即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他回答了人的生命从何而来,向何走去,人的生命意义如何形成与发展,人的生命价值如何选择与建构,人的生命如何永恒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和终极性的问题,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论哲学。这一学说乃封氏生命哲学要旨,是长期认真吸纳和反思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相关理论资源后集大成的理论成果。二、服饰美符合人类的生命追求意愿
对很多人而言,服饰不只是人体轮廓的烘云托月。服饰是一道看不完的风景。在服饰上有的人选择屈服于环境,有的人则倾向于用服饰表现自我,传递着细节情绪,表达着对生活的认知态度。服饰文明的流变过程蕴含着民族性审美文化亘古的延伸和变化,成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时代的话语,是该时代的某一人群在精神上的潜在追求。服饰绝不是空洞的能指,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灵性和有意味的所指,是具体的生命体验。对于不善言语的人来说服饰应该是随身携带的一种袖珍戏剧。当我们去追寻几万年前关于美的踪迹时便会发现,美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寄生与再现。例如,以打猎为生的先人们脸上沾着血污,身上留下与野兽拼搏的累累伤痕,肩上扛着猎杀的动物,这些代表着其勇猛果敢的标记在他们眼中一定美丽无比、光彩照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将渐渐遗忘他昔日的勇敢,这使得他的虚荣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为了保持其征服野兽的荣光,先人们又重新披上兽皮、挂上野兽的牙齿,将红粉涂抹在身上和脸上,装扮出旧日在深山密林中征服野兽的模样。因此,几块皮毛、兽骨、牙齿和贝克制成的手镯及项链就逐渐形成服饰的审美,也是其对周边生态环境中的野禽和猛兽的崇拜。这是一种无声的对于美感的至高需求和欲望,也是一种要求满足的内心冲动。换句话说,这是人类最初的生命本能引发的审美装饰。
传统的美学理论并不能涵盖服饰美学的全部,对于服饰美的研究还应该从服饰的的本质出发。服饰美乃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因为服饰美学是对服饰的审美心理、服饰设计形式美法则、服饰的时尚与流行、服饰艺术表现与再现等进行原理性的阐述和分析的科学,它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的载体之一。
三、“三重生命”下的服饰
以封氏生命美学的“三重生命”理论为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封氏生命美学理论思想在当代社会巨大的实践价值和学术意义。(一)生物生命中的服饰
服饰最初的功能就是遮体保暖,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特征的需求。例如,地球上有部分生活在极端气候地区的人民为了预防身体被暴露在低至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气候而通过穿上厚实的服饰来抵抗低温,同时也有部分人为了防止皮肤被极端高温的天气灼伤而衣服。服饰的最初功能即满足人们的生物生命的需求,人类的诞生是生命数十亿年演进的结果,而非某种“绝对精神”的突发奇想和异化创造。根据人类从猿类演变而来的科学事实证明,动物生命的许多刚性的本质规定也无条件得遗传给人类。即使到了人类文明程度较高的今天,这些本质规定都没有实质性地改变。换句话说,尽管到了科学技术无限发达的今天,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来改变极端气候对其自身的影响,但服饰的生物生命功能仍旧稳固地存在。人的生物生命是人的基础,他们不可能丢弃这个物质基础而去谈论精神生命或者社会生命。遮蔽了人类的任何一重生命就有可能导致人们在生命追求过程中产生偏离轨道的行为以及将社会对人的关怀变成“空头支票”:比如,如果生物生命被遮蔽的话,往往就会忽视人类的生理需要,产生反人性、逆人道的偏颇,抛弃了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二)精神生命中的服饰
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是人还具有精神生命。人的“精神生命”不是我们刻意标新提出来区别于动物的抽象概念,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当然,在达尔文看来,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想象,情感良心等心理活动,但动物不可能有信仰,也不可能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就是人有精神生命活动参与的例证。人们会通过服饰这个媒介将自己精神上所要寄托或者留存的事物保存下来。例如:如果他们想要表达自己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某种动物或植物的喜爱,就会将其绣在服饰上,以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便产生了艺术。各大服装商店中琳琅满目的服饰被经常当作装扮时尚和美感的物品,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思考服饰本身所体现的创作者的灵感和用途,鲜少去了解消费群体的关于服饰美的生命追求,也很少去在意服饰除了保暖和遮蔽身体之外的其他功能。尽管这些都是服装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服饰消费者们所选择的服饰款式来了解其追求的服饰美的生命意愿,那么这将为了解人类的精神生命意愿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社会生命中的服饰
衣以彰身,即衣饰是人体的修饰符号和色彩。对这些符号色彩的喜好在许多情况下大多是群体文化背景下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在任何时代,服饰都是人所生存的外界环境的展示。例如,在封建社会,衣饰会因为穿着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异而在款式和色彩上有严格的区别。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衣柜中琳琅满目的衣服都只不过是他们自身不断需要改变的外表的一个载体罢了。但如果我们仔细地去分析服饰与我们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就会发现它不仅是遮羞避体,保暖时尚的法宝,更是体现着人类社会生命追求的重要载体。例如,上班族身着的衬衫、紧身裙、西装裤等具有高度职业性服饰规范就是体现其与社会接轨和融合的范式。为了维系社会生命的发展,下班之后他们会换上或休闲或正式的晚礼服去参加宴会,生日聚会等等活动,与亲朋好友进行感情的联络和坚固。服饰的社会生命还体现为:身着不同颜色、图案或者造型的服饰的人群往往不属于同一组织,这就是服饰能够增加族群凝集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媒介的体现。同时也是服饰能够将杂乱无序的族群社会分解为若干个统治有序、各安其道的社会组织的明显表现。四、结语
总之,通过尝试运用封氏生命美学理论来进行服饰领域的初次探究可以为服饰美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它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各个时代、各种地域的人群的服饰穿着心理、生命意愿追求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只要其服饰在当时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那它们就是美的,反之,则是丑的。另外,如果某些人群的服饰生命追求相近,那么其服饰审美则产生共同性,如果其生命追求个性过于突出,则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诸如各个年代所流行的服饰趋势以及风格各异的类似朋克风等不同的服饰款式就可以通过该理论来深入探究。注释:
①封孝伦.生命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88.
②封孝伦.美学之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3(12):65.
③封孝伦.生命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1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