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古论今话齐村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247
李世许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阳春三月,齐村北面的4A级景区郏县三苏园前,三千亩桃园里桃花朵朵,春光融融。

  三苏园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地。元朝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在苏轼兄弟的坟墓中间又增加了其父苏洵的衣冠冢,故曰三苏园,齐村距三苏园不到3里,和三苏园所在的苏坟村一样,都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两个传统村落隔着一片桃林彼此观望、默默相守。

  齐村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文化底蕴深厚,村里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崇庆古堡藏兵洞,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村胡二刀具制造技术,还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台泥塑,以及众多的古街老房和人文故事,构成了齐村传统村落的文化要素。

  齐村有个包公庙,位于村南高疙瘩上,所以又称为高庙。村以庙名为名,古时便叫作高庙村。明代齐姓迁此居住后,渐成村中大族,因此又改村名为齐村。清代中晚期,村民沿村子周围建了一圈土寨墙,设了一个石寨门,并把寨子取名为崇庆寨,故而村子又被叫作崇庆寨。

  齐村最早的居民姓杨,据说是北宋杨家将的后代。杨家将在北宋中期逐渐没落,后来有一支流落到这里,以养马为生,成为负责供应朝廷驿站马匹的官员,村人称其为杨驿马。

  齐村现在的居民以齐姓和胡姓为主。齐姓在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胡姓迁来的时间大约也是那个时期。齐姓迁来后,杨姓开始逐渐式微,人口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没有了杨姓。村人说这是犯了地名:杨就是“羊”,“齐”在当地的方言中就是刀切的意思,齐杨、杨齐,就是“刀切羊”和“羊被切”。由于齐姓占了村民中的多数,高庙村也就改成了齐村。

  齐村的下面有地道,地道四通八达,连着全村各家小户,并能通到村外,村民称为藏兵洞,也叫躲金洞。地道据说是当年杨姓的祖先开挖的。历史上,杨家将最兴盛的时代是北宋初年的抗辽时期,到了北宋末年,由金代替辽成为北宋主要边患的时候,杨家已走上了末路。到了金灭北宋前,杨家很可能已经远离了朝廷,来此定居了。

  齐村位于洛阳到京都汴梁的古官道上。想当年,杨姓人当着古道驛站的马匹总管,也许就在金兵南侵前,身为将门之后的杨家,就从驿站中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情况,从而敏锐地意识到了危险,就开始在这里挖洞“藏兵”“躲金”了。

  齐村的东西两面被两条深达数丈的大沟夹持,村中的地洞外口就开在大沟的半崖壁上。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洞门一关、万无一失。而村中连通各家的地道里,机关重重,有的地方还挖有陷阱,有的地方只容一人斜躺着身子才能进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道里通水通气,大室小室完备,有的地方宽敞得如同厅堂,能磨面做饭,可供人们长期避难居住。

  这样结构复杂、构造巧妙的地下防御工事,如果没有一个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人来指导,是很难开挖出来的。而杨家由于是将门之后,军事防御知识应该比一般人更多一些,加上当时杨家远离战场的时间并不长,一些军事技能可能还在后代中有所保留和传承,因此“躲金洞”才能有这样高的建造水平。

  大量的实物可以证明,齐村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村南有祭祀北宋贤臣包拯的包公庙,村内有躲避金兵的“躲金洞”,还有古马道和杨驿马的传说。这些遗存和传说的时间均指向北宋。以此推理,齐村的建村历史至少应在北宋中期以前,距今已1000余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躲金洞”不仅在古代为村民们提供过庇护,在近代的抗日战争和匪乱横行时期也有力地保护了这里的村民。1944年日军占领郏县后,许多村子里财产被抢,姑娘、媳妇被日军祸害,但齐村没有。凡外敌一来,全村人就躲进地道并坚壁清野,外人不知虚实,不敢轻易进洞,从而使村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郏县、宝丰、禹州一带的人谁要是想买菜刀,大家一般都会说:“买胡二刀吧!”

  胡家从明朝初期来到齐村,就一直以打铁为生,父子相传,世代传承,号称“胡二刀”。

  “烧熟锻打成薄片儿,重锤捶打去铁渣儿。反复折叠增韧性,锤炼淬火成好铁儿。”胡家人数百年口传心授,传承着祖传的百炼钢工艺。

  抗战时期,胡家为当地的抗日武装及守卫各村寨的民兵督造大刀、铁矛和土枪管等。郏县城西太朴寨的寨墙上就有记载胡家义举的碑刻。而胡家人所锻打的剪刀、斧头、镰刀和菜刀等日常刀具及农具更是一绝,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胡家打制的镰刀能剃头刮脸,他家到集上卖斧子、镰刀,从来不让人挑拣,经常是把物件装到袋子里,客人付完钱,就让其把手伸进袋子里去摸,摸住哪个是哪个。

  1956年,郏县茨芭镇成立铁业社,聘请“胡二刀”传人胡海滨为组长,在当地建了20余盘打铁的红炉,很多年轻人跟着他学习铁匠手工技艺。1978年后,周边村庄也都纷纷效仿建红炉,仅齐村就有红炉22盘。1983年,胡海滨成为茨芭镇第一批万元户,还被选为郏县人大代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铁匠纷纷进工厂当了机械工人,风箱变成了鼓风机,手锤变成了夹板锤、空气锤,手工铁匠越来越少。手工打铁的工艺比较复杂,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农村大量的铁匠铺纷纷关闭。但胡海滨的大儿子胡桥定却接下父亲手中的铁锤,创立“胡二甲”名号,并教导儿子胡阳杰专心研习家传铁艺。2006年,胡阳杰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把家庭作坊申请注册,创立郏县胡二刀具厂。2013年,郏县胡二刀具锻造技艺被平顶山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1年,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齐村在宋时属钧台乡。钧台之名得之于数里外的黄帝钧天台遗址。因此,齐村的泥塑艺术也被称为钧台泥塑,是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齐春光是钧台泥塑——郏县泥塑彩绘技艺的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泥塑,初中毕业后又随着父亲天南海北包工程、塑泥像,至今已经40多年。从齐春光父亲这一辈算起,齐家已有三代人从事泥塑事业,可以称得上是泥塑世家了。

  齐春光的父亲叫齐大成,别号嵩山农夫,从小跟着村里的老秀才齐从先读私塾,后来又在郏县黄道镇跟随华南派著名画家赵庆的后人学习绘画和雕塑,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民间艺人。齐大成对泥塑艺术悟性极高,凡看过的塑像,他都能凭记忆复制下来。出师后,他四处游历,先后到过江西、福建、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其泥塑技艺渐趋佳境。他的作品制作细腻,栩栩如生,雅俗共赏,深受各界人士喜爱。新中国成立后,齐大成还担任过郏县陶瓷厂的艺术工程师,负责产品设计,他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泥塑艺人。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提面命下,齐春光学会了调色彩绘原理,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练就了一身技艺,也成了手艺高超的泥塑艺人。

  齐春光对塑像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他常常对所塑对象的背景进行详细了解,把握其性格,揣摩其神态,想象其面貌,再用手艺把人物的风采传神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齐家父子的作品:延安清凉山万佛洞残缺的神像是他们修复的;清凉山上药王庙的塑像和卧佛像,以及延安火车站对面杜甫祠内的杜甫像是他们制作的;陕西榆林市道教圣地白云山的祖始像、河北沧州老君殿内的老君像、山西吕梁北武当山祖始殿内的祖始像、宁夏灵武市东塔寺的佛菩萨像等,也都是他们制作的。

  1994年,郏县进行三苏园开发建设,县领导指名要他们制做三苏园内广庆寺的神像。现在,他们所制作的作品,得到了无数来三苏园参观的中外游客的高度赞扬。

  齐村还有一位人物,就是曲剧艺术家胡定。他是早期曲剧表演艺术家和曲剧创始人之一,生于1911年,卒于1984年。他生、旦、丑都能演,戏路很宽,尤其在旦角行当很有造诣。他在《游龟山》中饰演的胡凤莲,唱腔委婉,表演细腻,很有独到之处。当时民间有“宁挨三扁担,也要看胡定《游龟山》”之说。

  胡定14岁开始学高跷,并成为其中最出色的演员。过去,郏县周边地区民间流行一种高跷戏。每年春节或者农闲时候,一些农民就会踩着高跷,哼唱着当地的民间小曲儿,在铜器锣鼓的伴随下边走、边舞、边唱。人们把这种类似于现代秧歌舞之类的大众娱乐表演形式,叫作高跷故事。

  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胡定博取众家之长,融汇群艺精华,不断把流行于郏县周边的民间高跷故事进行改进和演绎,在使高跷故事演变成曲剧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齐村高跷故事队的哼唱节目比其他村多,而且演出效果也好,所以在周边乡村迅速地火了起来。1926年前后,有一次他们被邀请到附近的薛店镇唐村演出。由于刚下过雨,地面湿滑,高跷踩不成,村里人便用几块土板(即棺材板),临时拼搭成一个小舞台。即便如此,他们的表演也吸引了上千名群众前来观看。

  在一次次的演出中,胡定逐渐丰富故事的内容,并在唱腔和配器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使高跷故事的表现方式更多样化,表演更具观赏性,初步形成了具有郏县周边地区方言特色的一整套唱腔表演体系,具备了后来曲剧的雏形。

  再后来,经过胡定等人的艺术实践和不断推广,高跷故事最终演变成为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齐村应该是曲剧的发源地,至少应该是发源地之一。

  胡定后来离家出走,辗转漂泊于各地演艺剧团,先后到过禹州、许昌、汝州、江西、武汉等地。在四处漂泊中,不断将自己家乡的高跷故事曲子发扬光大,时刻都在琢磨提高和改进高跷故事的表现形式。

  有一天,胡定所在剧团到湖北汉口演出,在渡汉江的船上,他听到有个妇女在岸上哭坟。那腔调细腻委婉、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胡定觉得这个腔调可以用在戏中表现人物的情感,于是就仔细倾听、细心揣摩、反复研究,并由同行记谱,创作出了《大汉江》和《小汉江》两个唱腔调式。后来《大汉江》和《小汉江》便成了曲剧中的两个基本调式。

  胡定后来成了曲剧界泰斗级人物。在许昌西关的一个戏院里,胡定的名字标在戏院的门头上,曾一度形成“没有胡定不开戏”的定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发展文艺事业,齐村人为了办好村剧团,便请他回来为村剧团教戏。回到村里后,胡定对村里的学员悉心指导,后来这些学员都成了村里剧团的台柱子。

  1957年,临汝县(即现在的汝州市)成立了曲剧团,就派人来请胡定担任业务团长。胡定在临汝剧团里入党,从临汝剧团退休,直到1984年去世后,才由临汝剧团送回齐村。当时前来送葬的车队有半里地长。

  如果说胡定是齐村的老一代曲剧艺术家的话,那么齐选杰就是齐村的新一代曲剧新秀。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把父母、姐妹、女儿以及几个亲戚组织起来,组成了一个曲剧小团队,办起了一个名叫麦田乡音的直播间,通过网络直播曲剧小品及唱段,竟然拥有粉丝230余万。

  齐选杰出身于梨园世家,父母都是唱曲剧的,年轻时都是台柱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齐选杰耳濡目染也成了曲剧名角,吹、拉、弹、唱样样精通。2020年2月,齐选杰买了二胡等乐器,及录音、录像等设备,开起了以戏曲为主要内容的麦田乡音直播间,每天晚上直播三四个小时。有传统戏剧选段,也有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曲小品。每到直播时间,街坊邻居、附近的戏曲爱好者纷纷来观看,甚至连安徽阜阳的戏迷也会开车远道而来。他的麦田乡音在当地掀起了一场民间戏剧热潮。2020年6月,齐选杰90岁的父亲和76岁的母亲还到郑州参加了《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一段《双孝廉》获得了满堂喝彩,两位老人成了《梨园春》擂台赛中年龄最大的擂主。

  岁月荏苒,世事沧桑。历经千年的古村温厚而淳润,生活在继续,齊村的故事也在继续。就如三苏园前桃园里的桃花一样,年年相似,岁岁不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董海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