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禹州英雄山,有个治山英雄叫郭仙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878
郭红丽

  尽管郭仙生前有“丧事从简,尽量不给组织和亲朋好友添麻烦”的遗愿,但阻挡不了社会各界和她战斗过的山乡群众对她的崇敬和哀思之情,大家纷纷来到追悼会现场,一定要最后送一送他们心中的英雄——山乡的女儿。

  郭仙生前曾表示:“我是山乡的女儿,是甘甜的山泉和五谷杂粮将我养大,我深深热爱生我养我的这一方故地热土。”

  郭仙1938年出生在鸠山公社白龙湾村。那时山是秃的,田是贫瘠的,十年九旱,灾难频发,父老乡亲们一代代在极度贫困中苦苦挣扎。1956年11月,为响应中央“根治荒山、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原禹县县委的领导下,针对“穷山荒岭、易发洪水”的现状,她發动和组织干部群众根治荒山。

  那年,刚担任“薛沟乡治山治水基建队副队长”的郭仙怀揣“改变山区面貌”的信念带队上山了。她为了建设家乡,不怕劳累吃苦;为了实现理想,无畏艰难险阻。严冬迎风傲霜,挖鱼鳞坑,筑坝垒堰;春季披星戴月,植树造林,播种希望;夏秋栉风沐雨,防治虫害,保护成果……数度春秋,几易寒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田变肥了,收成变多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用实际行动奉献给祖国母亲的满腔赤诚。

  “那时候的年轻人,对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是党布置的事情,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打退堂鼓。如果没有信仰,我们不可能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并有所作为,屹立的青山可以作证,我们的血是热的,有忠于祖国的丹心一片。”郭仙曾经说过。

  1958年9月24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莅临参观鸠山水保工程时见到了郭仙,他紧紧握着她的手说:“你就是治山女英雄郭仙,你们治山的事迹我已经知道了,干脆这山就叫英雄山吧!”并写下了“一定要把英雄山治好,一定要同群众同艰共苦”的题词。

  1956年,郭仙以鸠山薛沟、磨街菜坪山两个基建队为试点,开展治理荒山、水土保持工作,并于1957年11月正式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全民性的治理荒山、保持水土运动。经过3年奋战,禹县的荒山治理效果明显,特别是鸠山,荒山秃岭化作了层层梯田,10年9旱的岗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1958年9月,胡耀邦同志再次莅禹视察鸠山的水土保持工程,并对禹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群众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县委引导得好,群众才会有劲头,工作才会好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你们治山治水的经验值得推广。”

  两个月后,毛主席赞扬禹县人民有干劲,有成绩。《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禹县人民治山治水事迹的长篇通讯、评论员文章和社论。禹县也获得了政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全国通令嘉奖。

  随后,作家黄宗江、王云来到英雄山,通过深入生活并在掌握大量生动素材的基础上,写出了以劳动模范郭仙为原型的电影剧本《江山多娇》,并以鸠山为电影外景拍摄地进行了拍摄。该影片于1959年7月上映,引起了全国观众强烈反响,禹县人民治山治水的事迹迅速传遍了祖国各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

  郭仙先后被授予多种荣誉称号,曾三次进京参加英模表彰会议,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10月1日,她受邀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1960年7月,作为中国民间友好旅游观光团的成员,到苏联、民主德国和波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参观访问。

  1960年冬,鸠山林场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周边林场解散的影响,人心浮动。作为场长的郭仙忧心如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前期的努力将毁于一旦。郭仙一边做职工工作,稳定职工情绪,一边向上级呼吁,寻求上级领导的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鸠山林场转为国营林场。为保山区一方青翠,郭仙五天之内三进省城,为山请命,为民请命,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赶来送别郭仙的父老乡亲纷纷说:“每天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望着天蓝蓝、水清清,越来越美的家乡,不由得会想起在这里奋斗过激情岁月,挥洒过心血汗水,奉献过青春年华的基建队和治山英雄郭仙。”“治山英雄勇于改变荒山面貌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我们村的党员干部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英雄山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作为。”

  郭仙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她那对山乡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对工作敢于担当、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执着与坚守,“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将长存人间。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孙燕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