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脱贫攻坚路,为民践初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3164
孙建科

  漳河,追本溯源,起源于山西省东南部,流经河北省和河南省,算是两省的界河了。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引漳灌田,名为漳河十二渠。集东村,位于漳河古道北岸,坐落在邯郸魏县县城东南,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原本是漳河北面的一个渡口。明清时期,自然形成了一个叫北沙口的集市。随着天长日久,人口增多,慢慢地变成了集东村。邯山区驻魏县沙口集乡集东村扶贫工作队,就驻扎在这里。

  2018年初,在区农工委工作的张微微积极响应邯郸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主动请缨,带着组织分配的两个“娃娃兵”组建邯山区驻沙口集乡集东村扶贫工作队,毅然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开始了他们的驻村扶贫之路,他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从出发的那一天,他就暗暗下了决心:“不让集东村摘掉脱贫帽,算我辜负了党和组织对我的信任!”

  初春微寒,出发的那一天,天刚蒙蒙亮。上小学的女儿还没有醒来,张微微就已打包好了行李。轻推房门,来到女儿床边,他轻吻了一下女儿的额头,告别年迈的父母,接上两位刚参加工作的小队员就启程了。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几乎没有说话,他知道此去,一定是聚少离多,而且任务艰巨。他不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长期在区农工委工作的他做过了解,知道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集东村又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村情复杂,村民工作难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决心一头扎下去,拼尽全身力气,也要把村子搞出个样子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冀南大地的三月,天气还较冷。入村的第一天,天阴着脸,像是不大欢迎他们的样子,而懒散的村民,也站在村口,像看热闹似的,上下打探,觉得他们又是一伙儿走形式、打花拳的主儿。待不了多久,也为自己干不了啥实际事找借口,不过是来“走秀”“镀金”而已。而张微微他们,啥豪言壮语也没有,先找到村两委办公室报到,同村干部见面座谈。当踏进院内,看到村委会上空悬挂的国旗有些褪色后,他第一时间购买了一面崭新的国旗,组织村两委干部及时进行了更换,并借机向大家宣讲了《国旗法》;同时,让村干部找来工具,将村委办公室周边的杂草杂物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清除。随后他们租下一处空置多年的院子,清扫卫生,购置办公桌椅和简易床铺,将随身带的行李铺开,正式“安营扎寨”,为期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来了则干,一刻也不停歇。为尽快了解村情民意,张微微召集村两委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建档立卡户代表,开动员座谈会,详细了解村内基本情况。紧接着开始翻阅以往档案资料,走街串巷,入户走访,摸底排查,弄清底数。起初,部分村民们并不接纳他们,开口就是讲困难,闭口就是要钱物。一问起家庭收入情况,不是闭口不言,冷眼相向,就是满腹委屈,十分抵触。随行的年轻队员,在城市里待久了,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心里都有些愤愤不平,很不理解,“队长,我们是来帮他们的,怎么还这样对我们啊?像是防贼一样,不说实情!”

  70年代出生的张微微,已参加工作多年,也见惯了这样的情形,他摆手示意大家不要在意。后经过数日耐心走访,促膝谈心,他们收获颇丰,详细掌握了每个建档立卡户的实际致贫原因,弄清了他们当前的思想动态,掌握了大家的生产和生活所需,为下一步更好地进行精准扶贫打下了牢固基础。

  在刚驻村的几个月里,他们白天奔走于大街小巷,忙走访,摸民情,帮办实事;晚上挑灯夜战,学政策,整资料,核实数据,谋思路。一个大男人,带著两个“娃娃兵”,常常是“无人问其粥可温,无人陪其立黄昏;入户归来粥再温,挑灯夜战到凌晨”。

  底数清了,信息准了,接下来怎么推进?队长张微微在思索着。已脱贫的村民如何巩固提升?未脱贫的村民怎样更有效地精准帮扶?村内基础设施如何提升?村集体经济如何从无变有、逐步增收……两个“娃娃兵”以及支村两委干部,也都是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似乎在说:“张书记,我们也没啥好办法,只能你定框框,我们跟着干!”

  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驻村扶贫规划怎么确定?如何推进?……这些都是他整日整夜在思考的问题。他夜不能寐,眼睛发酸,嘴角起泡,枕头上每天都有新掉的头发。他常常一个人,点燃一支烟,在春寒料峭的夜里,沿着春天的麦田,顶着星斗,一次次地踱步。有时候烟头都燃透了,烫了手,他才发现烟早已燃尽,急忙又点上一根,在急促吐出的每一个萦绕的烟圈里,他仰望着星空,反反复复地思索着……

  有时候,妻子打来电话,不好意思直接和他说,电话那头却传来女儿带着哭腔的稚嫩声音:“爸爸,你都两星期没回来了,你也好久没去看望爷爷奶奶了,你啥时候回来呀?你要工作,难道不要我和妈妈了吗?”听着女儿的埋怨,张微微每次都是应和着:“尽快就回去!”是啊,有时候在村里脱贫攻坚工作紧要时,他一个月也不能回家一次。三年来,他几乎没有好好地陪过妻女和年迈的父母,但脱贫攻坚重任在身,忠孝岂能两全呀!他心里非常歉疚。

  几年来,张微微带领工作队,牢记扶贫使命,不忘扶贫初心,真蹲实住,真帮实扶,做村里人,明村里事;认贫困户做亲人,同大家交朋友,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宣讲扶贫政策,帮办实事,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对村内48户贫困户,始终坚持每周至少走访一遍,对非贫困户坚持每月走访一遍,通过坐下来与贫困户拉家常的方式,宣讲扶贫政策,掌握生产、生活所需,切实让大家知道“惠从何来,惠向何处”,感党恩,知奋进。工作队先后帮助村里59人办理了残疾证、慢性病证和社保卡,帮助19人申请了低保或五保,帮助8名残疾人申请了免费轮椅、助听器、拐杖等辅助器材,为王金学、牛春发等建档立卡户先后赠送了电扇、电视等生活用品;帮助6人申报了“雨露计划”和“泛海计划”助学补助;累计帮助改善家容家貌1200余次,帮助刘巧连、陈新瑞等10人申报了村公益岗位,群众认同度明显得到提高。不知从何时起,每次返程回村,群众由最初的见面打招呼“你来了”早已变成了“你回来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工作中,张微微采取“因人制宜,因户施策”的帮扶理念,几年下来,村里的产业尽管规模都不是很大,却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个个都建立发展起来。他们先后帮助村里创建了3家服装类扶贫微工厂、1家食品类扶贫微工厂,通过创业和技术培训,帮助张会学、王保军、张海强、张献、梁风廷等建档立卡户申请政府贴息小额贷款、协调养殖场地建设等措施,培育了5家种养殖场,种养殖规模逐年壮大、家庭收入逐年提升,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2018年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2019年新建家庭农场2家,帮助建档立卡户张会学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其养殖收入;2019年和2020年先后新建了1座600平方米的普通肉鸡养殖厂房和1座1000平方米的自动化肉鸡养殖厂房;2018年帮助梁风廷在村外新建了肉羊养殖场,扩大了肉羊养殖数量,帮助王保军整修了肉鸽养殖场;2019年帮助张海强的学海香菇基地新增了芦笋和金蝉种养项目,不断提高建档立卡户的种养殖收入,确保了稳定增收致富。在2018年10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采取“保底收益+年底分红+优先用工”的方式,先后帮助建档立卡户入股的村东顺种植合作社依法流转家庭承包土地280余亩,让建档立卡户既有土地流转的租金,又有年终分红的股金,还有在合作社务工的薪金,并帮助该合作社在2020年申请了国家奖补资金8万元。与此同时,他们稳步推进了“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经营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村级微型农业扶贫产业园,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投资26万元新建的2座100吨组装式冷藏库项目已投入运营;投资20万元、占地12亩的8座现代化种植大棚现已竣工投产。在2019年10月,经驻村工作队协调联系,河北工程大学园林和生态工程学院与建档立卡户入股的种植合作社签订了农业种植技术服务协议,对村级产业整体布局进行了统一规划,对种养殖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目前,集东村“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共建的微型农业扶贫产业园已种植红香酥梨树200余亩、桃树20亩、苹果树120亩,林下养殖笨鸡3000余只,不仅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更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不算多大的项目都落地生根,并开始不断地产生效益,建档立卡户笑了,很多说着话都抑制不住地笑,这可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呀。而东奔西跑,联系贷款、联系苗木、联系销路的张微微也笑了,他那原本就偏黑的脸庞更黑了,不过黑得淳厚,黑得幸福,就连那两个小“娃娃兵”也受到了很好的锤炼,有底气多了。

  与此同时,工作队在张微微的带领下不断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几年来,共修建5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1处,在村民活动广场和主街道种植景观树650余棵,在村内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73盏,硬化主街道和小街巷道路7500平方米,铺设便道砖4000平方米;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主街道两侧所有居民的污水入网改造工程,新建村级公共卫生厕所2座,帮助近422户村民实施了改厕,420余户完成了煤改气。村民们平日里休闲娱乐的地方多了,跳广场舞的场地开阔了;平素漆黑的夜晚,现在路灯亮了;村里雨后原本泥泞的小路平整了,也不积水了;平常做饭烟熏火燎的炉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干净的煤气灶了;那些过去没事聚在一起赌博的人少了,喝酒后骂大街、发牢骚的人少了,奔波忙碌的人多了。这些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先后向村集体赠送视频音响、电脑和打印机各1台,逐步改善了村集体的办公条件。

  张微微和他的工作队,决定趁热打铁,搞好农业技术培训,促进脱贫增收。为提高贫困户种养殖技能,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缺技术”这一重要因素,帮助贫困户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他们根据群众种养殖实际需求,每年9月份邀请区农业农村局的3名种养殖技术人员到村举办农技培训班,面对面给大家讲授种养殖技术,现场解疑答惑,普及种、养殖技能,提高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与此同时,他们为了提升村民们的健康水平,邀请市内医疗专家,定期开展健康义诊,提高医疗水平。每年参加义诊村民达100多人。对病卧床在家的贫困人员,他们和义诊专家逐一入户,“一对一”把脉问诊,及时为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家中的患者开药方、赠送药品。同时,为防止夏季蚊蝇滋生,自2018年开始,他们工作队每年还向贫困户赠送灭蚊蝇药品,有效地减少疾病传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夯实基层党建基础,2018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一道,不断完善村规民约,适时进行法制教育,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有效化解村内承包地、宅基地等各类矛盾纠纷的同时,制定了详实的党员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在坚持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注重把理论灌输与形象教育结合起来,把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结合起来,把常规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专题学习会、思想交流会,举办开展“讲党课,感党恩,助脱贫”主题党课活动,扎实有序地提升基层党员素质,不断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2019年集东村发展预备党员2名,2020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彻底扭转了该村三年来未发展新党员的局面。

  人心齐,泰山移。眼看着集东村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然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了。张微微他们闻令而动,“疫”无反顾,奋力投身到村内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工作队迅速构筑起一个以“信息排查、值班巡逻、宣传疏导、防控消毒”为主框架的基层防疫阻击战斗堡垒,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基层。一是逆行驻村,全面防控。春节假期未结束,张微微毅然告别家人,急速奔赴集东村防疫一线,与村干部一道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防疫监测点设置,落实村内全面消毒;宣传引导群众取消一切聚集活动,并组建了3个防疫志愿者小分队,全覆盖排查登记,全方位服务引领,全天候值守防控,全面打响村级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多路并进,抓好宣传。为打通防疫宣传“最后一公里”,工作队为村购置了1套音响,放在电三轮车上,有专人负责,不间断在街头巷尾播报疫情防控知识和政府政令。同时和村志愿者一起,利用抖音平台,自编自导了多个“土味”小视频,发到微信群中。通过“土语”宣传防控政策和防护知识,提高群众认知,稳定村民情绪,提振全村战疫信心和决心。三是爱心捐赠,筑强堡垒。为保障村级疫情防控物资,工作队在第一时间为村捐赠一次性医用口罩350個、消毒液和医用酒精30桶,并通过爱心奉献活动,筹集捐赠的防疫物资1.5万余元,由专人保管,登记入账,统一调配,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四是外防疫情,内备春耕。在疫情防控期间,工作队通过定期电话微信走访建档立卡人员,将大家的生活生产所需详细记下,分类解决落实,先后为部分建档立卡户送去了大米、油等生活用品,为所有计划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办理了健康证明。根据春耕需要,工作队联系农资门市,有序组织村民分区域进行农田灌溉和春耕,帮助建档立卡户入股的合作社对200余亩果树进行了修剪,适时种植了160余亩冬瓜、南瓜、西瓜、红薯等农作物,与农时赛跑、与疫情作战,为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他们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集东村没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

  2018年5月20日,市驻村办第6期简报首页刊登了集东村驻村帮扶工作成效。2018年7月16日“零问题”通过了国扶办第三方评估验收。2018年10月24日驻村工作队被魏县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奋进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张微微本人先后被授予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市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魏县扶贫脱贫工作先进个人。

  几年下来,张微微和他的工作队,亏欠家人不少,但他们的足迹遍布集东村的每一个角落,遍布每一个村民的家中,踏遍了田间地头。用驻村第一书记张微微的话说,“咱为老百姓干的事,都是具体的小事,都是我们这些下到基层的干部应该做的,没有一桩是轰轰烈烈的,但鱼离不开水,水离不开鱼,我们只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如今,随着国家“十四五”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张微微和他的农村工作队,初心不改,又将奔赴新的征程,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董海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