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德熙老人约定的采访当天,雅康高速因连续暴雨致多处道路中断,笔者驱车数百公里,一路上一经三折,沿途错落有致的小村庄有几许神秘的美感,是什么让陈老与畜牧结缘,从这里开始了他永无止境的对畜牧事业的探索与奋斗,成就了他这一生的辉煌事业呢?怀揣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拐进了一个开满鲜花的路口,陈老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陈老的笑容热情随和,仿佛又见到了深知多年的老友。
一、深爱家乡热土,播撒希望种子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童年时代的陈老对乡村的青山绿水感情颇深,而真正让陈老了解到畜牧知识重要性的是一次人命关天的重大事件。陈老上小学时,村里的一位叔叔突然得了一种怪病,这病谁也不认识,来得又急,县里的医院明白说了治不了,于是叔叔火速转到省城的医院才得以抢救,若是晚来一步便有性命之忧了。消息是第二天在村里传开的,人们说叔叔得的怪病名叫炭疽病,乃是因为叔叔宰了自家的牛,手上的伤口沾染了牛血,而这牛就感染了炭疽病。大叔起初没有当回事,头脑发热只当是得了感冒,直到发现手上的硬痂不对劲才急忙到医院检查。
一时间村子里人心惶惶,因为大叔家那头得了炭疽病的肉牛早已经被大卸八块,端上了村东头老张家娶媳妇摆下的流水席。去吃了大席的男女老少们急三火四的排着长队到县里的医院去瞧病,检查的结果正常,可回到家还是提心吊胆。
市里畜牧局连夜专门派来了一只穿着白色制服的队伍,挨家挨户的走访摸底、调查情况,他们将所有养牛、养的农户逐一排查,对牲畜进行检疫。自从畜牧局的同志们进村之后,村里躁动不安的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纷纷的流言不再口耳相传,大家有问题都问畜牧局的同志,无论得到的回答百姓们听不听得懂,大家都信服得很,也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畜牧工作感到格外的钦佩,我认为他们懂科学、懂技术,说的话掷地有声,办的事老百姓都认同。”陈老与畜牧行业便在那一刻结下了深深地缘分,能用知识改变命运,以百姓的心为心,在那一刻埋下了种子,成为陈老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二、奋斗成就梦想,书写无悔青春
希望的种子紧紧的抓实着筑梦的热土,努力的生根发芽,青年陈老升入理想的学府,实现少年时代的畜牧之梦,他激情澎湃、求知若渴。“学校寝室晚上熄灯熄得早,屋子里黑咕隆咚,看不得书,我就点起蜡烛来读书。”后来,点蜡烛读书的事情被管理宿舍的老师知道了,觉得这么做存在安全隐患,便不再允许同学们在宿舍里点蜡烛。于是陈老便打起了“游击战”,哪里有灯光哪里便有他读书的身影。夏天的灯口蝇虫成群结队的飞舞,他被叮咬的满脸是包也浑然不觉,只知道书中有千万里远征路,有千万个本领人,有家乡的青山绿水,有因为缺少科学与知识面对贫穷无计可施的家乡父老。想到这些他便更加废寝忘食,深深地陷入书的浩瀚之海中,无论春夏秋冬,他都甘之如饴。
陈老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他的双眼总是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课上认真记录、课下陈老就像老师的小尾巴一样,有着一连串的问题,而且都能够问到点子上。对于期末考试,一般学生习惯依靠老师划重点、临时突击蒙混过关,老师们也倾向于在考试之前将重要知识点列清,一方面强调重点的重要性,一方面也为学生减轻一下考前压力。每到这时候,平日里最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的陈老却换了一幅模样,变得心不在焉起来。“老师感到特别意外,敲着黑板点我的名字。陈德熙,你怎么不认真听讲,记笔记?”陈老学着他当年的语气,理直气壮的说:“我不喜欢划重点,我认为书里字字珠玑、全都是重点。不管考试题有没有,我全都要记下来。因为我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我是为了心中的理想!”
他的话引来同学们惊异的目光和老师赞许的眼神。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他这段慷慨激昂的陈词仍旧是老师回忆学生事迹时一定要提起的保留节目。学用结合,不懈奋斗,是陈老学生时代的真实写照,也为后来他在畜牧行业上成就卓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蓄积力量,汗水灌溉梦想
1962年,24岁的青年陈老以大满贯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德昌县畜牧局工作。刚参加工作的陈老寄情于工作,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畜牧研究当中,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家。有一日陈老在单位接到父亲的电话,无意间听父亲提起村里孙婶婶家死了一头羊,陈老赶忙详细的问了些具体情况,父亲说他也曾问孙婶婶用不用叫儿子回家看看,但是孙婶婶百般谢绝,推辞道:“娃那么忙,管着全县的羊,家都没得空回来一回,哪里有时间为我们这一只小羊专跑一趟呢?”父亲又说:“乡亲们几个月不见你,知道你在县城工作,发达了,有没有事也不好主动联系你,怕不受待见哩。”陈老听后感到非常羞愧,他一心向学、研究畜牧,最初的理想便是为家乡父老服务,如今来到县城畜牧局工作,卻因为太过繁忙与乡亲们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不敢来打搅,这样不是反倒违背了他当时为百姓们服务的初心了吗?陈老立刻告诉父亲,他无论多忙,为乡里乡亲解答疑难问题的时间总是有的,得空他便会回去,像他学生时代一样到所有养殖户家中为牲畜诊病。
不久,陈老赶在一个周末,披着清早的露水回到家乡,走进他熟悉的村口,来不及到家喝口茶水他便直奔孙婶婶家去。因为他从父亲那里知道,孙婶婶家的其他羊一直也都病歪歪的。来到孙婶婶家,年事已高的孙婶婶竟好一会才认出陈老来,她开心的说:“娃出息了,如今的大变样了。”他喝了口孙婶婶捧来的茶,便躬身进了羊圈,经过一番检查陈老判定孙婶婶家的羊得了急性瘤胀气,陈老随手在羊圈里拿起一根木棍横在羊的口中,让羊咀嚼,手有节奏的按摩羊的左肷部,协助排气。一段时间过后,羊的肚子从硬鼓鼓变得柔软起来,便放着他们不管,又过不久羊圈里的几头羊便开始主动找草吃了。孙婶婶欢喜得不得了,直夸陈娃有出息,手到病除。
回到单位后,陈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他认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是每周都有时间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们答疑解难,但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当时就解决的问题也十分有限,即便是将家乡父老的牲畜全都照顾到,那么全县、全市、乃至全国的共性问题又如何来解决呢?如何让畜牧科学知识在农村落地生根?陈老决定做出一个勇敢的尝试,那就是成立畜牧知识宣讲团和培训班,以宣讲的形式将科学技术送到乡下,以培训的方式培养农村的畜牧人才。陈老将这个在当时具有创新性的计划向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当下便对陈老的意见表示支持,并号召相关同事全力支持陈老的宣讲团和培训班迅速成型、发挥光热,让畜牧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四、毕生追求事业,甘心奉献芳华
当爱好变成事业,陈老投入了十二万分的热情和精力,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把多年所学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与畜牧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如果我得到了一个奖,那代表着组织和人民对于我的专业和工作上的肯定。但是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期待和责任,那就是用我的专业所学,用我的工作帮助更多的养殖业的朋友,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这个压力和责任对于我来说是巨大的。”显然,陈老扛住了这份压力,也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兽医师,经过多年的培养后,组织正式任命陈老为德昌县畜牧局局长。
在此期间,陈老尤其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畜牧生产及管理工作。针对养猪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他积极推广以“双推、五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养猪成套技术,使德昌县广大农村猪种改良面达95%以上,二元杂交仔猪日增重提高20%,瘦肉率提高6.3%,生猪出栏率达到145.45%。在他的倡导下,德昌县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逐渐走向了现代畜牧业,由分散型小规模饲养向集约化饲养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粮、草、畜、沼气”配套,使德昌县畜牧业走向了生态型、科技型和效益型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在畜牧行业屡创奇功后,组织上决定进一步对陈老进行重用,提拔陈老为县政协副主席。走上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便意味着更加重大的责任,日理万机成为了陈老工作的常态,但畜牧仍旧是陈老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在一力承担起新岗位责任与压力的同时,仍旧放不下畜牧工作,仍旧长期的致力于县畜牧工作的整体调配,德昌县的畜牧业也的确离不开陈老的支持与领导,县里的畜牧工作如果遇到什么棘手的麻烦,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请教陈老,而无论任何时候,哪怕是深更半夜,陈老都会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五、笔尖辛勤耕耘,余热再生光辉
1998年,陈老退休,因专业技术水平高超,他被县政府返聘留用,任县畜牧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全县“生猪DLY工程”。由于他突出的贡献,1989年他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推广“双推五改”养猪技术一等奖,1990年被省民委、省科委授予“四川省民族地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被州委授予“凉山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后来响应凉山州关工委号召,他又担任县“五老”志愿者科技组组长,带领县“五老”志愿者科技组成员先后深入到茨达镇、宽裕镇、王所镇、德州镇等乡镇调研,撰写了《关于当前我县生猪生产的调查报告》《林下养鸡,大有作为》《关于林地、果园生態养鸡的调查报告》等调研文章,得到德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各乡镇广泛推广。
如今的陈老虽早已退休,且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没有放下他一生热爱的畜牧事业。在走村入户过程中,有感于乡亲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专业的畜牧书籍,无数个夜晚,他挑灯执笔,用老百姓都看得懂的大白话,亲手写下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他背着厚厚一撂稿纸,亲自送到县关工委办公室,对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我多年积累的经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真正对老百姓有用处的东西,我手写的怕他们看不清楚,你们帮忙打印一下,发给他们,这些都是实用的。”看到那苍劲有力的字迹,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感慨万千,一齐感叹这才是一心为民的真境界!
六、关爱畜牧青年,谱写大爱无痕
80岁的陈老一直致力于德昌畜牧事业发展,即便已经退休,也并没有割断他与畜牧业发展的联系。几年来,他依托县关工委搭建的平台,执着带领青年创业,做到“帮一把扶一程”,为青少年成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此外,陈老还十分关心贫困户的致富。2016年,德昌县全县吹响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锋号,陈老经常到县关工委办公室了解情况,为联系的贫困村出谋划策,深入到贫困村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搞好调查研究,提出了脱贫致富还是要靠养殖业的思路。他亲自深入乡村为贫困户讲解养鸡、养猪、养羊和养牛等技术,用生动活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彝族同胞讲解了养殖技术关键“五个字”:种、料、养、管、防。讲解“如何快速育肥牛的要点,老母猪如何做到二年产仔五窝”等问题...... 课堂上贫困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陈老用通俗的语言逐一解答。到场学习技术的贫困户频频点头,纷纷为陈老坚起了大拇指。
七、生命诠释初心,精神代代传承
除了亲自指导养殖技术,陈老还积极与老朋友西昌华宁公司老总、锦川乡生猪养殖大户王朝兰等人联系,为老碾乡飞体村12户贫困户赠送了18头基础母羊和19头仔猪。为了这批羊和猪,陈老一直忙前忙后、四处奔走,就在所有捐赠事宜额定之后,陈老终于放下心来,突然松下来的他却突发疾病住院了。
在病床上的陈老依然牵挂着贫困户的脱贫大事,他打去电话再三叮嘱:一定要让乡镇兽医员给猪和羊注射防病的疫苗才能发给贫困户。一定要为贫困户提供优质的脱温鸡、脱温鹅,避免疫病发生。
曾经受过陈老帮助的刁尚忠王朝兰夫妇,为贫困户捐赠了价值1万多元的10头仔猪和4袋80斤装的过渡颗粒饲料。王朝兰说,“我们都是受陈老辈子的帮助走过来的,现在我有点能力了,我也想要把陈老辈子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刁尚忠、王朝兰夫妇的儿子刁志奎跟着爸妈到医院看望陈老,听到陈爷爷躺在病床上,却还在用手机跟别人交谈着养殖的经验。他心头暗自决定,将来也要做这样的人,爱工作、爱大家,也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在凉山州德昌县,80岁高龄的陈德熙老辈子这一生只钻研畜牧这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没有人能够知道他在这条漫漫求索路上付出了怎样超越常人的耐心和执着,经受了多少的苦与累,更让人无法体会的是当耕耘的初心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时,陈老心里的那份无比的甘甜。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始终奋战在凉山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永远心系青年和贫困群众,为百姓致富创业提供了无数的金点子和硬技术,带领他们走上了改变一生命运的致富道路。这一份功德又怎是一句满怀敬意的感谢就所够报答的呢?
天空已经云开雨霁,显露出迷人的彩虹,根植于土地里的种子终于蔓延成了璀璨花朵,藤桌上的茶还热气腾腾,那股子劲头像极了陈老对畜牧事业的热情。陈老面带慈祥的微笑品一口茶,目光向极远处望去,阳光普照、青山绿水、鲜花蔓墙,一顶布帽、一身粗布衣裳,陈老早与这片故乡山水、与这片他用生命挚爱着的土地融为一体。
责任编辑/孙明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