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光,公务员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中心驻湖南调研部调研员。湖南武冈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3年光荣退伍后被安排到武冈市氮肥厂。1993年进入四川省广汉学院新闻系学习,毕业后笔耕不辍,不但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还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从一名下岗职工成为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务员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中心驻湖南调研部地方工作部调研员,负责湖南邵阳、湘 潭、怀化等市(县)的安全调研和新闻调研等工作,先后发表通讯报道和报告文学稿件 430多篇,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一百多位时代精英、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他撰写的《铲除腐败顺党心合民意》《英明领袖、人民爱戴》等文章先后发表在相关党报党刊重要版面上,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本人先后获得“亚太新闻风云人物”“十大杰出作家”等殊荣。
40年前,他在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中冲锋陷阵,在离敌人炮火最近的地方英勇杀敌,挥洒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
40年后,他在和平年代里挥毫泼墨笔耕不辍,通过调研推出了一系列反 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他就是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务员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中心驻湖南调研部地方工作部调研员周维光。
他用军人特有的勇敢和执着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用行动印证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贫而愈坚 激流勇进
“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踏上巨人的肩膀,只有经历过涅槃洗礼,能够在低谷中奋起的雄鹰,才是人们真正应该敬仰的英雄。
笔者面前的周维光平易近人、谦虚朴实,但是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即使沉默相对,也能从他睿智的眼神和从容的微笑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阳刚之气和执著的进取精神。
回首逝去的岁月,周维光平静的心像湖水般泛起了涟漪。
周维光出生在湖南武冈的赧水河畔,他的童年生活是在一个普通菜农家庭度过的。那时,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长大要想让政府分配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在大众的印象中,农村孩子低人一等,除非考上中专、大学,才会跳出“农”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懂事的那天起,就知道唯有靠发奋读书方可跃出农门。然而从小学到高中,他成绩虽好,可始终没有挤上那座独木桥。1978年高中毕业后,周维光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参军去了部队。1979年3月,在对越自卫还击的炮火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周维光将生死拋于脑后,英勇作战。在部队期间,他在自身的努力与部队首长的精心栽培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
1983年年底,他退伍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家乡。鉴于城市的扩大,他的家被划为了市区,户口全部转为非农户口,由此才享受到了退伍军人的安置待遇,遂被安排在武冈市氮肥厂工作。他进厂后凭着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很快熟悉了厂里的各项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洗礼,武冈氮肥厂因设备老化等多种因素而破产倒闭,周维光与众多职工一样要自谋出路。已过三十的他,一时迷茫了,工厂倒闭了,怎么办?妻子在厂里做合同工时又因工致残,且失去左手的拇指、食指、无名指,小孩又小,周维光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下岗后,周维光万般无奈,呆在家里,度日如年。然而,这位军营锻炼过的硬汉有大山般的情怀,有勇挑重担的铁肩,有百折不挠的性格。他想起了雨果的名言:“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圆心的圆圈,它是一个有着两个焦点的椭圆形。事物是一个点,思想是另一个点。”人生无处不芳菲啊,成功之路千萬条。他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火炬,他要再努力一把,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
小试牛刀 初露锋芒
机会总是垂青于强者。
从小喜欢作文,又在部队从事过文书工作的周维光,开始寻找破茧成蝶的良机!
他来到新华书店买来关于写作的书籍认真学习,剪贴报刊上的好文章,反复钻研……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学着写新闻报道,写身边的好人好事。自学一段时间后,他试着往报社投稿,但投出去的稿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他在沉默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思索。
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1993年,为了实现梦想,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定自费到四川省广汉学院新闻系学习。通过三年系统学习,他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认准了新闻写作这条路,不走到圆梦之时不回头。
从此,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笔头生花开始大展身手,一次寄走五六篇稿件是家常便饭,虽石沉大海,但从不灰心泄气。汗水流多了,总有一天会浇灌出理想的硕果。
这时,也有不少的人在背后挖苦与嘲笑说:周维光是白日做梦,自不量力……家里那么贫穷,还躲在家里写稿子,费那劲干嘛?就是摆个地摊也能补贴家用呀,不比写稿子实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遇到讽刺打击,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妻子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周维光吸着烟,反思,总结,对比……接着又写。
1995年,当他看到自己撰写的作品——《一位普通邮政职工的人生轨迹》在《邵阳日报》刊登时,非常兴奋,挥舞着报纸在房间里手舞足蹈,然后喝了一大口浓茶,望着刚进门的妻子说:“你的辛苦没白费,你的支持终于有了回报! ”
妻子拿过他举着的报纸,看到周维光兴奋的样子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接下来,他花费一个星期所写的《再攀新高峰》在农业部主办的《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周维光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稿子投出去,总有动静了,党报党刊络绎不绝地寄到门口,他成了邮递员最熟的人之一。
此时的周维光成了当地新闻界和工友眼中的新星,另类眼光也随时间消逝。
守得云开 终见月明
十年坎坷追梦路,历经艰辛终不悔。在周维光看来,写作“源于热爱,源于决心,源于梦想”,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周维光的坚毅与艰辛,换来了成功的一面!
1995年的一天,他从辛劳之中走到妻子的地摊前并收拾完地摊上的货物,再缓缓往家走。刚踏进家门,发现家中的桌子中央放着一封来自人民日报社的信函,他欣喜不已,急忙放下手中的货品,急速拆开一看,啊,喜报:征文一等奖。他撰写的《医德——心系病友》报告文学获得“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征文一等奖。一等奖,这可比妻子一天赚一百元还让人高兴,值得庆贺!
晚饭时,他将获奖的事告诉了妻子。妻子特意多炒了两个菜,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他与妻子对饮起来,直到妻子夺过他手中的酒杯他才停下来。
寒冬总会过去,春日终将到来;黑暗过后必是黎明,阳光总在风雨后。不久,周维光撰写的《一位公务员的风采》在《中华大地》刊物上发表,并获“好新闻奖”。在他的笔下,一位基层公务员在腐败较重的氛围中自律廉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事迹又见报了。
他撰写的《无声写辉煌》将新时代教育者吴承忠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刻划得恰到好处。该文发表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全国知名演讲大师李燕杰先生看了《无声写辉煌》的稿件后,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并挥笔点评:“文章万里春光,风采三秋明月”。次年,该文又在全国教育素质与创新教育研讨颁奖中获“全国一等奖”。
接着,周维光的另一新作《自强不息的勇者—农民企业家》,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新世纪新时代民营企业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敢想敢做的先驱者——邵阳市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肖池荪。文中叙述了他在发展中转变观念,善于换位思考,在市场变革的大潮中灵活机动,主动出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96年5月1日,“时代英模”颁奖大会评审团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肖池荪,《自强不息的勇者——农民企业家》一文还被评为特等奖。此文被转发至新华网,点击率很高,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近二十年来,周维光发表通讯报道和报告文学稿件四百三十多篇。2002年9月26日,在国际禅文化艺术联合会和湖北省委宣传部所举办的新闻颁奖活动中,周维光被评为“十大杰出作家”等殊荣。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拼搏和刻苦钻研,周维光不但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还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他从一名下岗职工成为公务员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中心驻湖南调研部调研员,负责湖南邵阳、湘潭、怀化等市(县)的新闻调研等工作。
他,已站到了一个跨越式的台阶之上!
忠于职守 成就梦想
逆境铸就人的坚强毅力,苦难唤醒人的优秀品质。周维光没有忘记童年的苦难,没有忘记幼年时乡亲们过年借米借肉、借柴借火的一幕幕。他今天富了后,有自己的座右铭:“多创财富留社会,镌刻心碑念百姓。”他认为,一个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固然是一种伟大,但又能给社会留下一笔精神财富更是一种永恒。
周维光取得了诸多的佳绩,头上有了许多光环,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他没有陶醉其中,更没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为国弘扬正气,为党宣传正能量,永远在路上。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撰稿、撰稿、再撰稿,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哺育,对得起中共党员的本色! 只有认真领会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才能撰写出好的稿件,使之既能弘扬正能量又能更全面地发挥社会的推动效应!
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为家乡的进步欣喜并高歌,特意写出《中国都梁古郡的新闻人物》《以“三个代表”为指路明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发表后,分别获得“好新闻奖”及“特别奖”。
周维光甘为他人做嫁衣,在他的笔下先后推出了一百多位时代精英、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可他却依旧在默默耕耘着,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正能量充满人间。
他虽仍在公务员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中心驻湖南调研部地方工作部的岗位上,仍是负责湖南邵阳、湘潭、怀化等市(县)的安全调研和新闻调研等工作,但他站得高,望得远,有方向有目标地书写调研中所发现的闪光点。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周维光更是浑身充满了活力,废寝忘食地在群众中进行调研,用文章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真实情况,始终为宣传正能量竭尽心血。近年来,又撰写了不少新作发表在党报党刊上,引起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视。如《铲除腐败顺党心合民意》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上登刊后,引起了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关注。对于他的“防灯下黑,除害群之马,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队伍”的观点,有关部门专门组织学习,并强调一定要本身过硬,才能适应纪检监察岗位的要求。另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等文章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周维光《英明领袖,人民爱戴》《铲除腐败顺党心合民意——有感于王歧山书记创建的反腐新常态》等文章在《中国报告文学》和《人民公仆》等刊物上发表后,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领袖的热情,使他们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尤其是《英明领袖,人民爱戴》一文中写到习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新村调研视察,与村民促膝交谈时,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正在发扬光大,对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针砭时弊 弘扬正义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作为调研员,周维光是正义的“快枪手”“,惩恶扬善”,“弹无虚发”!周维光主任在是对待邪恶问题上同样义无反顾的,他以手中的笔为弱势者伸张正义。如:湖南《新金融杂志》社原总编辑潘文林所撰写的《厂窖惨案》剧本被潇湘电影制片厂某领导侵权一案,经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以败诉而告终。笔者在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湖南省《新金融》杂志社原总编辑潘文林所撰写于2009年9月的《厂窖惨案》的剧本,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将剧本撰写出来了。但不可预料的是,剧本一面世,竟被潇湘电影制片厂一领导坐享其成剽窃了该剧本知识产权权。
潘文林经过多年时间辛勤劳作撰写出来的剧本被剽窃,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他只有拿起法律的武器,向湖南省長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了。起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得到法律的保护。从2009年10月20日开始起诉,潘文林多年辛勤劳作的果实却不明不白地被人剽窃,就真的难以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吗?但事实上,潘文林于2009年得到的是心灰意冷的结果。
《厂窖惨案》正在湖南益阳拍摄,而潘文林也在起诉。对方得知他在走起诉之路时,迅速找到原《厂窖大惨案》剧务组的经办人以假充真的匆忙签了一个“补充协议”。就是这个模糊不清的协议书等因素,使潘文林得不到公正的判决,他心灰意冷。当笔者揭开这个谜后,认为严重不作为与任性的判决这个知识产权案件,完全在于少数不为民做主、滥用党和人民交给他们权力的法官身上。
2005年11月2日,潘文林拿到判决书竟然是败诉。正如伟大的导师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亲民领袖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代,引领全党和全国亿万人民进行打“老虎”、“苍蝇”,又打“老鼠”无硝烟的战争之中,我们相信潘文林那个长达十年之久的知识产权案将会真相大白。
同时,笔者呼吁全社会应尊重与珍惜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与劳动果实,把一些严重不作为与任性、乱作为的害群之马,清理出政法系统并绳之以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民的利益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共同的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今天的周维光尽管有了许多光环,但他始终不自傲不炫耀,始终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扎根基层,默默地在调研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不断发掘优势新闻资源,时刻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恪尽职守, 延伸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再立新功。
赞(0)
最新评论